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Bartholome 等[4]分两步成功制得分子 量可控,窄分子量分布的有机无机杂化材 料。首先用 2,2,5,5- 四甲基 -4- 二乙基磷 酸基 -3- 杂氮乙烷 -3- 硝基氧(DEPN) Ⅳ的衍生物共价修饰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之后表面引发苯乙烯聚合。发现超过 40% 的表面锚固的氮氧引发剂参与到链增长反 应中,最后得到高接枝密度的聚苯乙烯 刷。Bonilla-Cruz 等[5]用 TEMPO 的溴盐 修饰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形成纳米二氧化 硅负载的过氧引发剂,在126℃时引发马来 酸酐和苯乙烯聚合,由于马来酸酐很大的 空间位阻,所以在聚合初期,发生的是马来 酸酐和苯乙烯的交替共聚,当马来酸酐消 耗完以后才发生苯乙烯聚合,最后得到了 结构可控的接枝共聚物。
-31-
( 4 ) a :硅氧烷数量。根据聚硅氧烷
SiOa(OH)b(OC2H5)C 分子式 a、b、c 系数 间的相关性:a=(4-b-c)/2=(4-0.0304-1.
3029)/2=1.3334
( 5 ) 根据以上结果;聚硅氧烷分子结
构可以表示为 SiO1.3334(OH)0.0304(OC2H5)1. 3029。
Weimer 等[6]首次报道了利用表面引发 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制备聚合物 / 粘 土杂化材料,首先合成出季铵盐型烷氧基 胺Ⅴ,利用阳离子交换反应使其锚固在蒙 脱土层间,引发苯乙烯聚合,得到剥离型 聚苯乙烯 / 蒙脱土杂化材料。为了证明聚 合过程的活性特征,通过与 LiBr 的四氢呋 喃溶液的反向离子交换反应解离了接枝到 蒙脱土表面的聚苯乙烯,GPC 结果显示,接 枝聚合物具有比较窄的分子量分布,而且 重均分子量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说明通过 Ⅴ调控的接枝聚合过程是可控的。之后, Konn 等[7]利用含有 DEPN 基团的季铵盐Ⅵ 修饰锂藻土表面,同时加入苯乙烯封端的
Zhao 等[13]先将 TEMPO 共价接枝到碳 纳米管表面,之后引发 4-乙烯基吡啶和4- 乙烯基苯磺酸纳聚合,得到聚合物包覆的 碳纳米管杂化材料。研究发现,当碳纳米管 被碱性的吡啶基团包覆以后,能够很好的 分散到酸性水溶液中,可是在中性或碱性 溶液中容易团聚;相比之下,聚 4- 乙烯基 苯磺酸纳 / 碳纳米管杂化材料能够很好的 分散在 PH 值在 1~14 的溶液中。
结束语
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作 为一种新兴的聚合反应,能够在不同固体 基底表面形成高度取向、结合牢固、高密 度的聚合物表面,在材料表面的修饰与改 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日益引 起高分子化学界和表面工程等行业的重视。 但是因反应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使得实验 过程较为繁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在今后 的研究中应在对现有的表面引发聚合方法 实施改进,实现对更广泛单体的聚合及更 多基底表面的修饰。由于进行表面引发聚 合反应的关键是在基底表面形成聚合反应 的引发点,进一步探索将引发基团引入基 底表面的新方法,广泛拓展表面引发聚合 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也是广大科学工 作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
Li 等[11]用 TEMPO 封端的硅烷偶联剂 Ⅷ修饰硅片基底,利用表面引发气相沉积 氮氧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了各种均聚物和嵌 段共聚物刷,厚度在 10~200nm 之间,发 现在制备诸如聚羟丙甲烯酸甲酯,聚丙烯 酸和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等刷子的时候, 这种新的表面引发气相沉积氮氧自由基聚
下转第 31 页
3 、结论
图 5 聚硅氧烷的碳谱图
本课题以毒性较低的 TEOS 作为 sol- g e l 反应的引发剂,其中反应物 H 2 0 /
TEOS/C2H5OH 比值约为 1.25/1/2.25, 降低 H2O 的用量以减缓水解速率,于 80℃ 下回馏进行 sol-gel 反应合成液态二氧化
硅,综合以上试验可归纳以下几点:
表面引发氮氧
调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周程兵 1 申永前 2 1,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743000; 2,西北师范大学 730070
摘 要 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作为一种 新的聚合反应可广泛应用于固体基底的表面 修饰与改性,制备限制于表面的具有高接枝 密度的聚合物刷。本文对不同基底的表面引 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 了综述。 关键词 表面引发聚合反应;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聚 合物刷
DEPN 调控苯乙烯接枝聚合,最终得到了 剥离型聚苯乙烯 / 锂藻土杂化材料。通过 热重分析,发现聚合物接枝密度要高于层 间引发剂的接枝密度,表明经过充分的抽 提以后,仍有一些聚合物吸附在粘土表面, 它们应该是通过聚合物末端基团和粘土表 面羟基的氢键结合的。由于聚合物的包覆, 使粘土表面的亲水性变为亲油性,所以能 更好的分散到有机溶剂中。
Mulfort 等[9]采用 2,2,6,6- 四甲基 -1- 哌啶氮氧自由基(TEMPO)与自组装单层上 端基双键官能团反应,在引发剂单层中引 入氮氧自由基基团,通过表面引发原位聚 合制得聚苯乙烯层;并对经磺化处理后在 基底表面形成的聚苯乙烯磺化膜的导电性 进行了研究。
Matsuno 等[10]用含有磷酸基团的烷氧 基胺Ⅶ修饰纳米四氧化三铁表面,进一步 引发 3 - 乙烯基吡啶和苯乙烯聚合,得到 链长和分子量可控的接枝聚合物,从而使 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可以稳定的分散到单 体苯乙烯和 3 - 乙烯基吡啶中。另外,通 过对 3- 乙烯基吡啶接枝聚合物的质子化作 用,其所包覆的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还可 以分散到酸性溶液中。
-29-
氢谱显示;可知以甲苯为内标准样品在核 磁共振光谱上氢原子呈现四个不cps,29℃)的 透明液体,得率约50%(以 TEOS 为基准)。
谱,分别为甲苯:δ 6.65(Aryl-H)及
δ 1.80(- C H 3),合成物 P S i :δ 3 . 5 2 (S i - O - C H 2C H 3)及δ 0 . 8 7 (S i - O -
Devaux 等[3]利用 Langmuir-Blodgett 技术将氮氧自由基锚固在无机材料表面, 用相同的方法制备出了高接枝密度的聚合 物刷。发现引发剂的可控分解在接枝密度 的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还研
究了接枝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 n )和 分子量分布,发现接枝聚合物具有比较低 的分子量分布,说明聚合过程是可控的,同 时 GPC 数据显示,接枝聚合物的重均分子 量(Mw)比在溶液中形成的聚合物的 Mw 高出 25%。
1999 年,Husseman 等[1]首次报道了 应用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制 备聚合物刷,他们发现用带有烷氧基胺引 发剂 - 自组装分子Ⅰ在硅片上形成的单分 子层并不能引发苯乙烯的可控聚合,可能 是由于与单体相比引发点浓度极低、不能 产生足够浓度的去活化物种的缘故。加入 自由的烷氧基胺Ⅱ后,其扩散于整个体系 中,加热生成的自由基可以和表面键合的 烷氧基胺及溶液中自由的烷氧基胺发生快 速交换,从而引发并控制着表面键合聚合 物链及溶液中自由聚合物链的增长,表面 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与本体溶液中形成的 聚合物的分子量一致,膜厚度与形成的溶 液中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单体的转化率都呈 线性关系,表现出活性聚合的特征。当用于 丙烯酸叔丁酯的聚合时,加入Ⅲ才能实现 活性聚合[2] 。
CH 2- C H 3),可以 A r y l - H 的化学位移 的大小来测定化合物 S i 原子所连接 -
O C 2H 5 的含量。由图 5 碳谱中可知;乙 基硅氧烷上 CH2 和 CH3 由于空间位置的不 同,出现了两个峰δ 59.96 及δ 7.31,证
实了合成所得的 PSi 分子上仍然含有未反
值,计算方式如下。由图1热重量分析曲线,
求得每 100 克聚硅氧烷内所含有:
(1)Si =(100 × 50.28/100)÷ 60.1 = 0. 8366mol
( 2 ) b :O H 数量。由红外光谱分析 聚硅氧烷所含有 OH 官能团(100 × 0.4321/
100)/17=0.0254mol/100gPSi;因此每摩 尔 S i 原子含有硅醇官能团 b = 0.024/0. 8366=0.0304mol/Si
(2 )、将合成所得的聚硅氧烷进行 T G A 、F T I R 、N M R (1H - N M R 、13C - N M R 、29 S i - N M R )等定性、定量分析,
研制合成产物其分子结构为 S i O 1 . 3 3 3 4 (O H )0 . 0 3 0 4 (O C 2 H 5 )1 . 3 0 2 9 。
Kasseh 等[8]将过氧引发剂锚固在纳米 硅表面,通过 D E P N 调控,引发丙烯酸 丁酯和苯乙烯聚合。得到了链长和分子量 分布都可控的接枝共聚物。同时发现接枝 密度随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符合 “grafting from”方法引发聚合的特征。 通过调控得到共聚物的接枝率在 12 到 8 8 wt% 之间。而且所有的杂化材料都能在甲 苯和四氢呋喃溶液中良好分散。
NMR 研判合成的产物,可以 SiOa(OH)b (OC2H5)c 分子式结构表示。
2 .4 聚硅氧烷合理分子式计算
图 3 在 CCl4 溶液中不同浓度乙醇的 IR 图
将合成所得的聚硅氧烷 S i O a( O H ) b (OC2H5)c 分别进行热重量分析、红外光谱 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以决定 a、b、c
应的乙基氧 -OCH2CH3。由图 6 硅谱中可 知:观察到有三个单峰,分别在δ -107.9、
δ -101.8、δ -94.3,表明了合成物分子
中含有三种不同形式硅分子结构,分别为 完全聚缩合成 Q4 结构,尚有一个未缩聚合 的硅醇 Q3 结构及尚有两个未缩聚合的硅醇 Q 2结 构 。
综合1 H-NMR、13C-NMR 及 29Si-
(1 )、本实验合成所得的液态硅氧烷
图 6 聚硅氧烷的硅谱图
上接第 29 页
合要比传统的液相聚合具有更高的效率。
L i 等[ 1 2 ] 制备出了含有末端溴和 TEMPO 的硅烷偶联剂 Ⅸ,将其锚固在纳 米二氧化硅表面,首先利用原子转移自由 基聚合引发丙烯酸特丁酯聚合,之后再利 用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引发苯乙烯聚合, 最后得到了环境敏感型的“多毛状”纳米 粒子。动力学分析表明聚合过程是可控 的,GPC 测试发现解离后得到的接枝的聚 丙烯酸特丁酯和聚苯乙烯与在溶液中形成 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基本相同。通过水解接 枝的聚丙烯酸特丁酯可得到两亲性的聚丙 烯酸 / 聚苯乙烯包覆的纳米粒子。同时发 现这些粒子能够很好的分散在三氯甲烷、 甲醇以及对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具有选择 性的溶剂中。说明这些纳米粒子能够改变 链的结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