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滕国历史

古滕国历史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

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

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

《说文》:“滕,田畦也。

”《苍颉篇》:“塍,畔也。

”皆指田界而言。

《尔雅·释宝》:“塍,虚也。

”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

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

其实,应以滕为是。

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 ”,从火。

《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 虎敢肇乍(作)……。

”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 (滕)公宝 彝。

或说“ ”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

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 ”。

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

《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

”志书称之为“黄帝滕”。

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

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

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

”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

《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

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

《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

”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

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

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

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

“错叔绣封滕”。

《世族谱》:“滕,姬姓。

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

今沛郡公丘县是也。

”《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

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

”《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

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

出土一批重要器物。

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

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

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

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

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

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

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

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

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

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

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

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

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

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春秋时期的滕国处于列强之间,跟随大国会盟征战。

今日朝鲁,明日事宋,改日又得恃晋。

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

在强国的夹缝中讨生活、图生存。

有时也作为大国霸业的支持者比较活跃。

齐桓公称霸期间曾与以齐国为首的其他诸侯国“同盟于幽”。

狄破卫后,又和齐国一道为卫国提供了五千移民。

助卫复国《左传·闵公二年》。

滕南邻于宋,宋国力比滕强大,故不时侵扰欺凌。

在宋襄公短命的霸业活动中,曾拘捕过滕宣公婴齐(《春秋·僖公十九年》)。

滕在宋的胁迫下,滕国参加了以宋为首的诸侯国的伐郑(《春秋·僖公二十二年》)。

宣公九年、十年宋国又乘滕昭公死亡的机会以“滕人恃晋而事宋”为借口,两次征伐滕国。

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会上,宋以滕为已之属国为由而不较其“与盟”。

在晋楚争霸期间,滕国是晋的同盟国,除昭公四年曾参加过楚国为首的诸侯国召开的中之会以外,晋国所主持的不少外事活动和征伐,滕国都是积极的支持者。

滕鲁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鲁人穆叔所谓“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滕视鲁为其“宗国”(《孟子·滕文公上》),多次朝见鲁侯,当滕、薛争长时,鲁支持滕国(《左传·隐公十一年》),此后在一切滕薛同时参加的盟会活动,均把滕排在薛的前面。

战国时期,滕国发展迅速,据《汉地理志》记载:“传三十一世”至滕文公。

按《古纪世本录》:“文公是定公子,本是元公弘·弘为世子,定公薨,世子立,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

文公以礼聘孟子,“孟子之滕,馆于上宫”。

安排住在高级宾馆“上宫馆”。

承孟子教,行《井田贡助(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庠序(乡农之学)、学校(士子之学)之法》。

使民有恒产为世禄而有恒心,并以寓兵于农,伏险于顺;再以庠序、学校,明人伦相为表里,使人居正业,得以时教。

风尚忠孝廉节,因念礼乐兵农,于是,道不变,法亦不敝,刑律无措,当世谓滕行圣人之政,远近翕然称贤君,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被誉为“善国”。

滕国之灭关于滕国之亡,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为齐威王灭滕;二为齐景公亡滕;三为越灭滕。

因为齐威王时期,正是齐国兴盛时期,扩疆辟土,灭滕为顺势推舟之事,但从时间上推算差异甚大。

《世本》“齐景公亡滕”服虔《左传·昭公四年》注亦同此说。

但《世本》又说:“隐公之后仍有六世为君”,滕隐公属于春秋末年,其后六世已入战国,显然前后矛盾。

故“齐景公亡滕”之说是错误的。

《古本竹书纪年》:“于粤子朱勾三十四年灭滕”,按越王朱勾三十四年为公元前414年,此时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尚未出生,故此说与《孟子·滕文公》篇所载孟子曾与滕文公相交往的史实相矛盾。

因此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此外,《战国策》还有宋亡滕的说法。

《战国策·宋卫策》说:“康王大喜。

于是,灭滕。

伐薛、取淮北之地”。

按《战国策年表》。

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

时为公元前318年,即宋康王十一年,相当于齐宣王三年。

将以上几种说法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滕是亡于宋之手。

但宋亡滕之后,引起齐国强烈反映。

这是必然的,因为侵犯了齐国的利益。

故齐国很快出兵,占领滕地,并继续进兵,灭掉了宋国。

由于时间相距很近,于是,古文献中又增加了齐亡滕的说法。

古滕国纪年分析下面引用诸多学者论文,分析古滕国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李学勤/data/articles/e02/232.html上下五千年—断代工程组长李学勤报告摘录—“名家讲坛”/publicforum/content/no05/1/40561.shtml我国考古专家在一九九六年正式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开始研究。

经多年的文献考证、挖掘考古、碳十四测年、天文分析及严格的计算,最终得出结论,武王克商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随着断代成果的发布,引来很多争议和质疑。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吴光泳《“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陈宁(/publicforum/content/no05/1/40561.shtml)《夏商周断代工程质疑》周法高,称断代工程经不起推敲,是豆腐渣工程。

/data/articles/e02/280.html先后学者们又相继发表了各自的成果《周武王克商的正确年份和日期》朱永棠/data/articles/e02/89.html正确的商王朝纪年与断代工程《成果报告简稿》商王朝纪年比较(表格大,在此省略)《中国夏商周三代纪年研究》陈伟元/vbb/showthread.php?threadid=21171周懿王元年丙寅---二十五年庚寅b.c 895年--- b.c 871年周共王元年甲寅---十二年乙丑b.c 907年--- b.c 896年;周穆王元年己未—五十五年癸丑b.c 962年--- b.c 908年周昭王元年庚子---十九年戊午b.c 981年—b.c 963年周康王元年甲戌---二十六年己亥b.c 1007年—b.c 982年周成王元年丁酉—三十七年癸酉b.c 1044年---b.c 1008年周武王十二年辛卯---十七年丙申b.c 1050年—b.c 1045年以上两位学者观点一致,武王克商的准确时间是武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1050年),朱永棠教授研究结果:武王克商应该是公元前1050年1月31日。

该论文可阅读网址:/cgi-bin/data/xiaoran.cgi?act=list;c=e02下面分析与古滕国纪年有关的部分资料:滕万鹏先生《贤才篇》:滕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封于滕地,于公元前1110年建立滕国(今山东滕州),称滕侯,公无前286年失国,相传近千年,传三十一世后,子孙以国为姓,取姓为滕,奉为滕姓始祖。

《丝纶篇》:滕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

武王克商建周。

武王十三年(即克商后第二年,公元前1110年)辛卯,封叔绣于滕(今山东省滕州市一带),建立滕国,国君称滕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