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岑大利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的第二讲。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前面我们讲了第一种类型。
二、修正型改革下面我们讲第二种类型是修正型的改革。
所谓修正型的改革,它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
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它只不过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修补、完善。
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发生在每一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次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
比如秦始皇的改革,西汉高祖、文帝、景帝的改革,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三国曹操、诸葛亮的改革,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李世民的改革,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的改革,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清初顺治、康熙、雍正的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都发生在每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
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
大多数它是在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开国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他迫于农民造反的压力,为了避免像前朝一样覆亡的命运,所以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也就是从不断改革旧的前一个王朝它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入手,改变它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内容,把它改为就是能够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些新的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克服危机。
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盛世,有名的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
这些盛世的出现,它都和统治阶级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今年我们主要讲两次改革。
一次是西汉初年的高祖刘邦君臣的改革;一次是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次改革,就是西汉初年刘邦君臣的改革。
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他所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
就是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连年的战争,就是农民战争。
在这以后刚刚建立起来的汉朝政权,它所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也就是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极度的凋敝,民众大量逃亡,人口减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据史书记载,说是“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饯,马一匹则百金。
”就是形容当时经济的凋敝,连皇帝都不能找到拉车的马、四匹马;而将相因为马贵,就只能乘坐牛车;老百姓家里都没有藏的粮食。
物价很高,一石米要万钱,一匹马要百金。
这是史书上写的,形容当时社会衰败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总结秦王朝的经验教训,尽快的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和巩固新建立的汉朝政权,就摆在了汉高祖刘邦君臣的面前。
汉高祖刘邦为了找到巩固新政权的方法,他就经常和大臣们一起讨论如何来防止秦朝灭亡的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手下有一个大臣叫陆贾,陆贾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新语》。
在这本书里他就谈到,就是有这样一段话,他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意思是说,秦国他的统治者并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而它所灭亡是因为他的举措太多、刑罚太重。
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他提出来的相反的治理国家的办法就是“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就是劝刘邦实行“无为而治”的方法。
“无为而治”这个思想本来是道家的老子他们提出来的,是用在自然界的,顺其自然这样一个思想,用在治理国家方面,它有它一些积极的意义,就是陆贾在这里提到的,治理百姓也应该用“无为而治”的方法。
曹参他也曾经提出这样的建议,他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也就是说,这个统治者治理百姓你要清静,可贵的是清静,由百姓可以自己来治理自己。
这样他本身治理自己就可以很安定了。
所以这里就是这些臣子都纷纷向刘邦提出“无为而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就决定采取与民休息的这样一个政策,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如何来做到与民休息呢?他有这样几项改革的措施。
第一项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我们先来说重农政策。
刘邦的重农政策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就是他复员军队。
对于复员的士兵都给予土地和住房,使他们当中少数就成为地主,多数都成为自耕农;第二点,就是号召那些因为战乱逃亡到山里或者外乡的人要返回家乡,返回以后可以给你恢复你的爵位和田宅;第三个内容,就是减轻田赋,汉初采取的是十五税一的税率;第四点,就是下令释放因为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使这些人解放出来,然后从事农业生产。
就是以上这四项重视农业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就增加了农村的劳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就稳定了社会秩序,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就是农业人口增加了,而且赋税又比较轻,农民生产积极性就提高了。
所以这个重农的政策,对恢复汉初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抑商的政策也有四点。
就是因为刘邦认为,经商会影响农业生产。
就人们都去经商赚钱去了,就怕农业没有人愿意去进行农业生产了。
抑商的政策有这样几点。
第一点,就是商贾和他的子孙不得为官吏,不得做官;第二,就是商人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就是你不能买土地;第三,就是商人不能穿锦绣等名贵的丝、葛、毛织品,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这个就是即使你有钱,你也不能够穿美丽的衣服、好看的衣服,不得炫耀,不得坐好车,不得拥有兵器,所以这些都是限制商人的;第四点还有,如果你交税的话(当时有丁税,就是人头税),你要是经商的话,就加倍征收算赋,算赋就是人口税、人头税。
如果你是居民话或者农民的话,每人是交1算,1算就是120权。
如果你是商人,你就要交2倍,就是交2算。
这就是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这是汉初的第一条的改革措施。
第二条,就是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汉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的是秦朝的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是最高的政权机构。
地方的行政机构就是设立了郡、县两级制,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
汉初还分封了诸侯王,这样就形成了郡国交错的局面。
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第一个的内容。
第二个内容,就是重新的整顿军队。
在中央设立了南军和北军,负责京师守卫和维持京师的社会秩序。
在地方,根据地方的特点设立了常备军,称为郡国之兵,负责守卫地方、维持地方的秩序和战争的需要。
按照秦朝的制度,成年男子一生当中必须服两年的兵役,汉朝也是这样。
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第二个措施。
第三,就是制定法律。
命令萧何依据《秦律》制定《汉律》。
秦朝是酷法,严刑酷法,所以激起民变。
萧何是减去了秦律当中的一些酷法,比如说夷三族和连坐法。
另外,在秦朝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这样三章,合为九章,所以《汉律》一共是九章。
通过这些法律来保证封建国家的有效统治。
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三项措施。
在刘邦之后,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又继续推行刘邦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内容大概有这样几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个是贵粟政策,就是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来赎罪。
这样国家的粮食就可以增加了,增加以后就可以减轻租赋;商人要买爵位,他也要向农民买粮,粮价也就会提高。
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国家有了粮食,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
这样就可以鼓励农民多种粮。
所以这项政策实行以后,国家的存粮就大大的增加。
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得到了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提高了很多。
这是第一项内容。
第二,就是轻徭薄赋。
在文帝景帝时期,田租就是田赋就由十五税一,由汉高祖刘邦时候实行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就是减轻了田赋的负担,而且还减轻了人口税和徭役。
第三条措施,就是便商政策。
就是便利商人来运输和经商。
这个具体来说,就是取消在关口津梁这些地方检查来往行人的制度和禁止在山林川泽樵采、捕捞的禁令。
意思就是说,商人可以自由贩运,可以在山里进行开采开矿、砍伐木材,这个措施就促使商业和手工业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所以可以说文帝景帝时期,商业开始繁荣起来。
第四条措施,就是约法省禁。
这是针对秦朝酷法,在刘邦让箫何减轻刑罚的基础上,又废除了一些严刑的苛法。
比如诽谤妖言法和妻孥连坐法,还有断残肢体的肉刑等等。
还有减轻了一些笞刑,笞刑就是古代的鞭刑,或者用竹板打人的这样的刑罚。
这都是比较严酷的刑罚,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由于这些政策的实行,当时很多官吏在断案的时候也从轻断案。
所以出现了虽然刑罚减轻了,而犯罪的人反而少了这样一个局面。
以上所讲就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儿子文帝、孙子景帝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使得文景之治得以实现。
所以汉书平准书里边就讲到,当时文景之治出现的一种繁荣景象,是说“汉兴七十余年问,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都很满,而国家的府库里面货财也很多,京师的钱很多很多。
“贯朽而不可校”,就是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就是国家仓库里粮食很满,都露出来了腐败了,形容国家在粮食方面是很充裕的。
这个就是对当时文景之治经济繁荣景象的一种描述。
我们在这儿需要说明的是,就是这种类型的改革,也就是每个王朝初年的改革,是循环往复的。
它是每一个朝代的初年都会出现的,一种经过改革以后比较兴旺的局面。
这种循环往复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恰恰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是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改革,就是汉初刘邦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讲一下唐朝初年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这一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政治改革。
唐太宗他叫李世民,他姓名叫李世民。
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李渊给起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他的庙号是太宗,谥号是文皇帝。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隋朝末年丧乱时期,到唐朝初年大治,就国家大治这样一个转变的时期。
这样一个时代,由乱到治这样一个时代,就造就了唐太宗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在唐朝初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有几点是很突出的。
第一,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
这里面有这样几方面,有这样几个内容。
第一,他创立了新的宰相制度和运作机制。
隋朝的时候就创建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指的中书、门下、尚书这三省,它的最高长官就是宰相。
唐太宗继位的时候,由于制定的政策的主要是中书、门下这两个省,长官有限,决策的时候只有四、五个人。
为了扩大决策的人员,以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所以贞观元年唐太宗就命令御史大夫杜淹参与议政。
后来又命令秘书监魏征也参与议政。
又下令就是凡是仆射加上这样一个名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这样的头衔的就都是宰相,可以在政事堂议事。
这样一些品位比较低的官员,加上这个头衔以后,也就有机会参与议政,就扩大了宰相的班子。
而且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变动的这样一个集体决策的一个智库,就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同时也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避免了不少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