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音乐教育 期末考试材料

学前音乐教育 期末考试材料

一、名词解释1音乐2音乐教育3奥尔夫4铃木镇一5学堂乐歌6体操兵操7柯尔文音高手势8歌曲9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10韵律活动二、简答1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2音乐目标层次结构3歌唱的表演形式4影响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5简述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三、论述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3提出和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意义原则方法一、名词解释1.音乐狭义的音乐是一种由声音和寂静组织起来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听觉系统来感知的,又成为听觉艺术。

广义的音乐是人类利用声音现象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2.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活动为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达到特定影响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最终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即健康和谐的人格的教育。

3.奥尔夫卡尔.奥尔夫,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

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

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4.铃木镇一铃木镇一,生于日本名古屋市,父亲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

铃木镇一在东京完成学业后,留学德国柏林,跟随卡尔·克林格尔教授学习小提琴演奏8年。

1928年与妻子回到日本,开始演出和教学活动。

与三个兄弟组建铃木四重奏乐队之后,他发现了年龄幼小的儿童都具有学习潜力,随后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能教育研究会”(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铃木镇一主张通过儿童早年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他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

5.学堂乐歌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6.体操兵操7.柯尔文音高手势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

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

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

8.歌曲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在幼儿园里,儿童不仅可以演唱成人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歌曲,还可以演唱传统的童谣以及由儿童自己创作或即兴创作的歌谣。

节奏朗诵也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是既深受学前儿童喜爱又易于被接受的歌唱活动材料。

9.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教学法主要强调参与演奏的幼儿有机会了解作品的整体音响形象,强调幼儿所做的合作演奏的努力,是建立在主动追求自己所了解的整体音响形象的基础之上的。

整体教学法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又包含三种重要的具体方法,即变通总谱法、击节奏型指挥法和引导参与创作法。

10.韵律活动韵律活动又简称为律动,它是指身体在运动和造型的过程中,努力与相伴的音乐保持和谐关系的一种艺术表现活动。

二、简答1.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1.音乐教育的主题性原则(1)主题能动性和主题智慧(2)主题性原则的具体化2.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原则(1)教育经验的整体性(2)音乐教育经验的整体性(3)整体性原则的具体化学习内容的整体性、认知策略的整体性、具体教学目标的整体性3.音乐教育的游戏性原则(1)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2)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3)游戏性原则的具体化成长快乐永远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满足成长快乐的教学设计原则(认知挑战、审美感动、人际支持、自我调控)2.音乐目标层次结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可以分解为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活动目标四个不同层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是学前阶段音乐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一般指一年的阶段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单元目标,一般可有两种理解:作为“时间单元”时,可理解为在一个月或一周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主题活动单元”时,可理解为一组有关联的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打到的目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活动目标,一般也可有两种理解:作为“系列活动”时,可理解为一组需要连续的逐步达到的的目标;作为“独立活动”时,可理解为在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3. 歌唱的表演形式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

独唱:一个人独立的歌唱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的演唱完全相同的曲调和歌词。

接唱: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接唱和小组对小组的接唱。

对唱:包括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个人与小组(或集体)之间的问答式歌唱。

领唱齐唱: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唱歌曲中的主要部分,集体演唱歌曲中配合的部分。

轮唱:两个小组一前一后,按一定间隔开始演唱同一首歌曲。

合唱:包括一个声部用哼鸣的方式演唱旋律,另一个声部按相同的节奏朗诵歌词;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在第一个声部休止或延长处演唱填充式的词曲;两个声部同时开始演唱两首相互和谐的歌曲等。

歌表演:一边歌唱一边做身体动作表演。

4.影响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1)儿童儿童是教育的对象。

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需要、可能性以及发展的规律,已向教育者暗示了自己学习的准备性和面临的发展课题。

(2)社会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角色作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3)学科学科专家对学科的教育价值及潜力、学科结构、学科学习规律的看法,却能够给学科教育目标的制定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信息。

(4)学习心理学可以分为认知派、行为派和人本主义派。

这些学派各自侧重于对某些学习现象的心理学规律研究,从而创建了各自的学习心理学理论。

(5)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

这些看法也都必然要通过教育目标制定者而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5.简述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1.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是: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使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设计片段,能对儿童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2.发展性功能发展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是:顺应儿童学习的迁移规律和心理结构的建构规律,使新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建立在旧有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使新经验在改造旧经验的过程中更加迅速有效的形成,并使儿童能够获得与迁移学习有关的观念和能力,同时也使其内部的心理结构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论述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1.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促进大脑发展,促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发展、促进大脑皮层重要中枢的发展;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健康。

1.2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听辨、记忆、再现声音符号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儿童歌唱时,坚持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会帮助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

此外,音乐与口头语言同样具有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变化等表情因素,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有许多机会促进学前儿童认识这些表情因素,这对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很有益的。

1.3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教育者若能更多的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集中注意进行听觉探究,学前儿童听辨声音的能力和自觉性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记忆能力是人们进行人事活动时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之一。

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儿童音乐记忆的发展潜力是很可观的。

音乐刺激还有利于挖掘一般记忆的潜力。

促进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象、联想能力是思维活跃的创造性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1.4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情感和意志发展促进情感的发展学前期正式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样的年龄阶段,富有情感的音乐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更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

促进意志的发展对于某些比较困难的音乐技能学习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更是无法达到确定目标。

1.5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促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1.6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促进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1.7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发展兴趣、好奇心和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专注性和坚持性计划性、反思性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二是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

影响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社会、学科、学习心理学、教育哲学。

首先是儿童,儿童是教育的对象。

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需要、可能性以及发展的规律,已向教育者暗示了自己学习的准备性和面临的发展课题。

二是社会,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角色作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是学科,学科专家对学科的教育价值及潜力、学科结构、学科学习规律的看法,却能够给学科教育目标的制定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信息。

四是学习心理学,可以分为认知派、行为派和人本主义派。

这些学派各自侧重于对某些学习现象的心理学规律研究,从而创建了各自的学习心理学理论。

五是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

这些看法也都必然要通过教育目标制定者而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筛选、教育目标的整理、教育目标的表述。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筛选,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对各种已有的“可能性目标”进行筛选。

其次是教育目标的整理,在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做的第二步工作就是整理。

整理,这里指的是把目标分层归类。

只有经过整理,形成了系统结构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起到科学指导教育过程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