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1、治疗绦虫病
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
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
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数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
但亦有报告 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
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
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
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
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成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
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 14例,无效4例。
实践证明:槟榔与
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用法:一般采
用煎剂口服。
常用量为60-100g,但也有用至120g或更多的。
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
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
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ml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ml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
服药前1日晚
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
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g。
合并应
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g,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
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
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但亦有少数
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
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
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
肠管注人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
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着,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
呕血或肠阻塞者。
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
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
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2、治疗姜片虫病
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
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
最快者为15-40
分钟。
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
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
使用的。
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3、治疗鞭虫病
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g,加水500ml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ml,分成
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服下,以防呕吐。
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g,服药后经3
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
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
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
可再服1次。
根据20例大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
另报告2例均治愈。
4、治疗蛲虫病
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
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
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
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5、治疗钩虫病
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
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
认
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氯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
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
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
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g。
槟榔煎液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肝脏有实质病变,肝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6、治疗蛔虫病
有效率为40-68%。
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
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g,10-13岁5Og,7-9岁40g。
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
服完。
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
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
1剂,可提高疗效。
7、治疗青光眼
用槟榔片制成 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盾30分钟1次,共3次;
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
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
复发。
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
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
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
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
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品种考证
出自李当之《药录》
1、《南方草木状》: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
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
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
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
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
味苦涩。
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
出林邑。
2、《雷公炮炙论》:凡使槟榔,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
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
3、陶弘景:槟榔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
又小者,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4、《纲目》: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
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
按刘恂《岭表录》云,交、
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白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
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
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
观
此一说,则大腹子与槟榔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5、《本草新编》:槟榔,味辛、苦,气温,降,阴中阳也,无毒。
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杀三虫,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
若服之过多,反泻胸中至高之气。
善消瘴气,两粤人至今噬之如始。
古人疑其耗损真气,
劝人调胃,而戒食槟榔。
此亦有见之言,然而非通论也。
岭南烟瘴之地,其蛇虫毒瓦斯,
借炎蒸势氛,吞吐于山巅水溪,而山岚水瘴之气,合而侵人,有立时而饱闷晕眩者。
非槟
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
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
槟榔感天地至正之气,即
生于两粤之间,原所以救两粤之人也。
药方选录
1、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治下筛.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
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要方》)
2、治小儿寸白虫久不愈:槟榔二枚(为末)猪牙皂角三梃(烧)苦楝子五枚(为末).上件药同研为散.每服空心煎苦楝根皮汤调下半钱.(《圣惠方》槟榔散)
3、治诸虫在脏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圣惠方》)
4、治蛔虫攻痛:槟榔二两.酒二盏煎一盏匀二次服.(《食物本草》)
5、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6、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7、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
俱炒燥为末。
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
8、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
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
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9、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
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
(《普济方》槟榔散。
《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10、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
锉,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
(《圣济总录》槟榔汤)
11、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
为末。
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12、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