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浅谈“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让“导学案”成为实施高效课堂的主角
我校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性学习课题实验,通过大胆的尝试,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感“导学案”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节课教学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课前必须认真、扎实、有效设计“导学案”,让课堂上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课堂充分发挥作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它是为学生“学”服务的。

教师必须注意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导学案”要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要尽量使“导学案”成为学生表演的剧本,教师只能扮成导演的角色。

“导学案”的设计与教案完全不同,它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自检题、讨论题、思维训练题和学习小结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目标要根据新课标拟定,这是学生通过预习必须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要简洁、明确。

自检题是学生课前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即可完成的基本练习题,教师可联系课本内容编写,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这种做法与传统教学先听课后做作业的顺序刚好相反,有利与学生独立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

拟定讨论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拟定讨论题,有的放矢组织学生自由质疑、讨论、解疑。

至于思维训练题是指导教师精心设计和挑选出来的一些有一定难度,小而巧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深化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待学生小结,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时,内容应把握精,少,活,不能过于繁杂。

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从而对语文课学习产生厌恶感。

二“导学案”的运用
为了促使学生在自学中能主动获取知识,把握重点,探索疑点,教师一般首先按教材单节以框题为系列,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通常课前印发给学生,以指导学生课前独立自学。

由于“导学案”要求必须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并要有机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设计了阶梯式练习,利于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主动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全面思考。

我们还要求“导学案”中心必须设置疑问框,要求学生主动把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抄录下来,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除了要求学生交流,独立探索成功的体验外,更要鼓励学生将导学案中遇到的一切困惑问题及时提出来。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凭借“导学案”,使教材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有机统一起来,互相融合。

例如小组讨论或大组交流时,教师仍应以“导学案”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互动交流的载体,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继续深入探究,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此时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既可加以修正,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

为克服编制“导学案”流于形式的弊病,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教师除了必须认真督促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外,在课前的练习与评价阶段,仍要充分利用“导学案”,及时肯定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鼓励有独立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突破的学生。

三“导学案”的作用
实施合作性学习,将“导学案”引入课堂,对改进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导学案”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参与,从而实现由兴趣向探究进一步过渡,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

2. “导学案”是课改的理想载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行为,切实使教师做到“穿新鞋,能走新路,穿旧鞋也一样能走新路”。

3. “导学案”促使教师彻底冲破传统教学的框框,使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

学生读书、作业在前,教师讲课在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和引导作用能得以体现,原有的“填鸭式”的注入法教学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教师以“导学案”作为教学改革的钥匙,重新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真正还给学生“学习自主权”,才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