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构建乐学善学的教学课堂

如何构建乐学善学的教学课堂

构建乐学善学的数学课堂
摘要: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引导,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从而彰显有效课堂。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

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

”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导课新颖,产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

精美的导课艺术,会像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像金钥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

理想的新课导入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特色,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创造性导致新课的最佳入口处,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1、悬念激趣。

科学上的前沿悬念往往成为人们创造发明的“引发剂”。

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就要求教师在导课阶段,巧设悬念,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比例尺”时,在导课时,巧设悬念,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知道孙悟空很厉害,变化多端,能变成很不同形状的人或物。

但那只不过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掌握的“变”的本领远比孙悟空的本领大,你们看,我校20间教室的教学大楼,我能将它变小装进我的口袋(从口袋里摸出校教学教学楼平面图)。

我能将960万平方千米面积的中国变小放在教室里(出示中国地图)。

那么,这样的变法是怎样变来的呢?这样导课,用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拉开帷幕,巧设悬念,学生们跃跃欲试,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故事激趣: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创编一些卡通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导课时,教师出示12.6和126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然后,老师利用磁性黑板演示童话故事情节:由于126大,平时很神气,经常欺负比它小的12.6。

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很生气,就趁126睡觉时,小数点就悄悄地从6的右下角跑到1的右下角。

同学们,你们说,第二天,126(1.26)还会神气吗?可见,小数点的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的大小发生变化。

如此导课,把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人情味,更接近儿童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在实践中符合儿童的特点,有童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激发兴趣
1、自主探索,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把3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111、12、102、210、10101等等,经检验,这些数据都能被3整除。

可见三根小棒无论怎么摆,都能被3整除。

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9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

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激发了兴趣。

2、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

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38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
方法。

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师接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

把3小时看作占5小时的3/5,根据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式:136÷3/5。

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结果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知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课开始所提的问题。

“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的多?谁吃的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
五、课堂评价,给予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

只有当个人可能成功时,才会努力去奋斗。

成功是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

"你真棒,想法很独特,老师很佩服你。

";"我们为他的准确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再动动脑筋,好好想想,你肯定能行!"。

这种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且能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快乐的学习数学。

总之,小数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培德,《小学数学教师》.上海出版社.2012年4月15日
[2] 生炳松,《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
[3] 楚松坡,《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