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2章第14节艾滋病 传染病学第8版
第02章第14节艾滋病 传染病学第8版
23
临床分期
2、无症状期
持续时间一般6-8年。 HIV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 CD4+T淋巴细胞 计数逐渐下降。 有传染性。
24
临床分期
3.艾滋病期:
(1) HIV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 神经精神症状 全身淋巴结肿大
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 持续3个月以上
无症状感染期 有症状感染期
17
2.HIV感染和复制
HIV进入细胞,首先与CD4受体结合,然后与CXCR4和CCR5受体结合。 HIV和受体结合后,进入宿主细胞。 HIV 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成负链DNA。在胞核内DNAP作用下复制成双 链DNA,整合入宿主染色体。 一部分双链DNA在细胞质中作为前病毒,2-10年后,病毒复制,在细胞 膜装配成新的HIV后牙生释出。破坏CD4+T细胞。
18
19
3. 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 能障碍
(1)病毒对受染细胞溶解破坏和细胞凋亡直 接损伤。 (2) CD4+T淋巴细胞的极化群Th1/Th2失衡
Th2呈极化优势,而抗病毒免疫应答弱化,抗原 呈递功能受损、IL-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 能力丧失,使其易发生各种感染。
20
病理解剖
10
(一)传染源
AIDS病人和HIV感染者是本病的唯一的传染 源;
11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 性接触); 2.经血传播
共用针具静脉吸毒 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介入治疗操作
3.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产后血性分泌物及哺乳等; 4.其他: 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 等),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 可受染。
我国HIV流行态势为感染率持续 下降;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 主,其次是吸毒。 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 扩散
14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15
(一)发病机制
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包括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 树突状细胞,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导 致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1.病毒动力学 2.HIV感染和复制 3.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4、单核-吞噬细胞(MP)功能异常 5、B细胞功能异常 6、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异常 7、异常免疫激活
7
HIV型别及亚型
8
HIV外界抵抗力低
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 可将HIV完全灭活。 能被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含氯石灰 灭活。但0.1%甲醛、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 活HIV。 侵入人体可刺激产生抗体,但并非中和抗体, 血清中同时存在抗体和病毒时传染性。
9
流行病学
4
5
病原学
6
HIV病毒
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科-慢病毒亚科-人类慢病毒 组 球形颗粒,直径100~120 nm,由核心和包膜组成。 包膜:gp120(外膜糖蛋 白)、gP41(跨膜糖蛋白) 核心:P24包裹两条正链 RNA、逆转录酶(RT)、整合 酶(INT)和蛋白酶(PI, P10) 分为Ⅰ型和Ⅱ型
3
概述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免疫 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 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 胞和(或)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 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极高。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16
1.病毒动力学
急性感染:HIV进入人体后,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 巴结,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继而产生病毒 血症,导致以CD4+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 速减少为特征的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大多数感染者未经治疗CD4+T淋巴细胞 可自行恢复正常,但病毒并未被清除,形成慢性感 染。
传染病学第八版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十四节 艾滋病
1
教学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病原、流行病学。 2.熟悉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解剖 3.掌握艾滋病的治疗原则以及预防 掌握艾滋病的中英文全称、英文 缩写,定义。
2
教学内容
1、概述 2、一般介绍病原学 3、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4、重点讲述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5、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潜伏期,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艾滋病 6、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 7、重点讲述诊断: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实验诊断 8、一般介绍治疗: 9、重点讲述预防
12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5-49岁发病者占80%。 儿童和妇女感染率逐年上升。 高危人群
男同性恋; 静脉药物依赖者; 性乱者 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13
(四)流行状况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 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 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 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 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 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 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 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 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 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 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感染病原体 多; 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有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血 管周围炎及脱髓鞘等。
21
临床表现
22
临床分期
潜伏期平均9年,短至数月, 长达15年。根据临床表现 可分为3期: 1.急性期
HIV感染2-4周后即可出现发 热、全身不适、头痛、咽痛、 恶心、肌肉关节痛、皮疹及 颈、枕部淋巴结肿大等。 血清中可查出HIV RNA及p24 抗原。因CD8+T细胞升高, 使CD4/CD8比例倒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