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8版艾滋病课件
血液、体液(唾液、泪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
汁、伤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病
毒。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异性和双
性性接触);
经血传播:①静脉注射吸毒;②接受血液或血制品;③
献血员感染的传播;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
其他: 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
2. CD4+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1.)病毒直接损伤;(溶解破坏和诱导凋亡) (2.)免疫损伤(CTL和ADCC); (3.) HIV感染骨髓干细胞。 CD4+T淋巴细胞的极化群Th1/Th2失衡:Th2呈极 化优势,抗病毒免疫应答弱化,抗原呈递功能受损、 IL-2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极易发生各种 感染 3.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常。因表面也有CD4分子。诱 导产生NF-KB核因子抗原性相结合因子,防止细胞凋 亡,可携带HIV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4.B细胞功能异常。表面有低水平CD4分子表达。 5.NK细胞异常。细胞因子产生障碍。 gp41抑制NK监 视功能。
艾滋病(AIDS)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感染科
学习内容
一.掌握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全称,定义; 二.熟悉艾滋病病毒的特性; 三.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了解世界和国 内艾滋病流行的近况,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四.艾滋病临床分期及各期的主要表现; 五.用于诊断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 六.艾滋病的诊断原则及标准; 七.艾滋病的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的方法; 八.艾滋病主要的预防措施。
3、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网络直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历年传播途径构成
流行模式多样化
<15岁病例报告数逐年增多
5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报告数增加
职业为学生的报告病例逐年上升
异地/异国婚姻中外来媳妇引起输入性病例在一些地区出现
HIV流行病学
中国艾滋病综合监测系统
综合监测系统 HIV/AIDS 病例报告 网络直报
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
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 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 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 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3. 艾滋病期
HIV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发 热、盗汗、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
但0.1%甲醛、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AIDS病人和HIV感染者是本病的唯一的传染源; 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
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要重视窗口期感
染者,窗口期一般2-6周;
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加
上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
综合监测
专项调查
疫情估计 与预测 感染状况 与KABP 人群基数估计
HIV哨点监测
艾滋病综合防治 信息系统
综合监测点监 测 (行为监测)
其他
HIV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HIV的感染与复制过程:
吸附 ↓ 脱衣壳 ↓ 逆转录 ↓ 环化 ↓ 前病毒,整合 ↓ 转录, 翻译 ↓ 核心颗粒装 配 ↓ 出芽
HIV的吸附与脱衣壳过程
HIV表面的gp120与CD4分子结合→病毒外膜和CD4受体构象 改变→允许gp120和辅助受体即嗜淋巴细胞受体(CXCR4)及趋 化因子受体(CCR5)结合→第二个连接使病毒和细胞膜紧密结 合, gp120构想改变与gp41分离,允许gp41和和细胞膜融合 区结合→ HIV与细胞膜融合→HIV核心及RNA进入细胞浆。
3. 艾滋病期
PGL综合征
3. 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 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
<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
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3. 艾滋病期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 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
一、定义和概况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 AIDS )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 CD4+ 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 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 肿瘤 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三个结构基因 : 组特异性抗原基因( gag) 多聚酶基因( pol) 包膜蛋白基因(env) 病毒蛋白调节因子基因(rev) 病毒颗粒感染因子基因(vif) 负调节因子基因(nrf) 病毒蛋白R基因(vpr) U基因和X基因(vpu, vpx)
HIV的基因组结构
基质 衣壳 核衣壳 膜糖蛋白 蛋白酶 反转录酶 整合酶
五、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尿 蛋白常阳性; 2.免疫学检查:T细胞总数降低,CD4+T细胞减少(正常0.8~ 1.2×109/L)。CD4/CD8≤1。 链激酶、植物血凝素等皮试常 阴性。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可升高; 3.血生化检查:可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及肾功能异常等; 4.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
表面糖蛋白
跨
15
HIV的结构:基因组结构
HIV外界抵抗力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
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
HIV完全灭活。
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
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 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
整个免疫系统的调节紊乱和功能破坏。
病理解剖
特点是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 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胸腺可萎缩、 退行性或炎性病变;淋巴结病变可以为反应性,如 滤泡增生性淋巴结肿或肿瘤性病变如:卡波西肉瘤 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有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血管周围 炎及脱髓鞘等。
卡波济肉瘤 KS,Kaposi’s sarcoma
与人类疱疹病毒8型有关,多见于
男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
可发生在HIV感染的各个阶段,
甚至在CD4+细胞水平较高时
可侵犯皮肤、黏膜、内脏和淋巴
结
真菌性角膜炎
孢子丝菌病
口腔真菌感染
带状疱疹
疣
HPV感染
淋巴结核
淋巴瘤
恶液质表现
消瘦综合征
临床分期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感染期 艾滋病期
1. 急性感染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 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 现为发热、咽痛、盗汗、 恶心、呕吐、腹泻、皮疹、 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 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 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 缓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 -RNA和P24抗原,而 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 才出现。CD4+ T淋巴细 胞计数一过性减少, CD4/CD8比例可倒置。
卡氏肺孢菌肺炎 PCP,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机会性感染 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逐渐出现胸骨 后不适、干咳、呼吸短促 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扩散效率均减少
典型胸片: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
病原学诊断:痰、支气管灌洗液中查出卡 氏肺孢菌
四、临床表现
HIV自然史与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和病毒复制关系
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 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 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 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 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9年, 可短至数月,长可达15年。这对早期发现病 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变异的意义
细胞的亲和性 复制的效率 免疫逃逸 临床表现
发现并鉴定亚型的意义:
追踪流行趋势 及时做出诊断 开发诊断试剂 新药的研发 疫苗的开发
3.HIV基因组
HIV-1全长9181 bp 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六个调控基因: 反式激活基因(tat) 中间有9个开放性读框
分为Ⅰ型和Ⅱ型
HIV型别及亚型
A B C D E F G H I J K 亚型
M群 HIV-1型 (我国流行的 主要毒株) O群 N群
HIV-2型 (局限于 西部非洲 和西欧)
A B C D E F
亚型
HIV的变异:
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而导致的随机变异, 宿主的免疫选择压力 不同病毒之间、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基因重组 药物的选择压力,其中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是导致耐药变异的重要原因。
二、病原学
球型20面体,直径100~120 nm,双层结构。
HIV病毒
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 亚科-人类慢病毒组 球型20面体,直径100~120 nm,双层 结构 包膜:gp120(外膜糖蛋白)、gP41 (跨膜糖蛋白)、MHC2类抗原 核心:P24包裹两条正链RNA、逆转录 酶(RT)、整合酶(INT)和蛋白酶(PI, P10)
械等),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
污染也可受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5-49岁发病者占80%。 儿童和妇女感染率逐年上升。 什么人最容易感染HIV?(高危人群) 男同性恋,性乱交者; 静脉药隐者; 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母亲HIV阳性血清的婴儿; 高危职业:医务人员、HIV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