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分析报告目录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3)1、金融的本质 (3)2、互联网金融的理想状态 (4)二、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6)1、互联网的渗透引发行业融合 (6)2、多方需求的共同作用 (7)(1)中小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烈 (7)(2)互联网企业多样化变现方式的探索 (8)(3)资产管理公司对低成本渠道和用户的探索 (9)3、技术进步提升配置效率 (10)三、互联网和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 (11)1、互联网行业的优势 (11)(1)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习惯 (11)(2)信息处理高效、成本低 (12)(3)突破规模瓶颈,实现长尾效应 (13)(4)用户规模庞大,粘度高 (14)(5)平台产生持续的数据来源 (15)2、互联网行业的劣势 (16)(1)信用背书不足 (16)(3)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16)3、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17)(1)信用品牌优势 (17)(2)金融业务的专业优势 (18)(3)风险管理优势 (18)4、传统金融机构的劣势 (19)(1)缺乏变革的基因 (19)(2)规模太大,转身较慢 (20)四、互联网金融可能的发展路径 (20)1、颠覆之路漫漫而修远 (21)2、第一阶段:虚拟渠道扩张 (22)3、第二阶段:数据推动融合 (23)4、第三阶段:平台胜者为王 (24)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互联网金融,仿佛在一夜春风之后,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好像互联网企业不和金融沾边,金融企业不触网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但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和争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的观点和准确的定义,我们在这里试图通过对金融本质的探讨来解释互联网金融。
1、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功能是融通资金,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具体形式表现为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行为。
这种转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二是分离带有成本,表现为利息或股息。
广义上来讲,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等一切和资金流动相关的业务都可以称为金融。
这种资金的流动如果从资金出让方与受让方的接触方式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股权融资,出让方和受让方直接对接;间接融资主要是债权融资,银行借款是最常见的形式,资金的出让方和受让方不直接进行对接。
由于资金出让方和受让方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进行对接,中介机构开始出现,并完成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匹配。
以银行为例,资金出让方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和安排,发放给贷款企业。
出让方获得了存款时银行给予的利息,即资金出让成本;企业贷款时则需要给银行利息作为资金使用成本,两者的利息差额就是银行的盈利,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成本。
2、互联网金融的理想状态简单来讲,无论资金融通的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只要资金的流通行为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
这种定义可以涵盖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但是显然低估了互联网进入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在此,我们更倾向于谢平教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义的核心是尝试摆脱金融中介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作用,将中介结构从市场交易主体中剔除。
在理想的状态下,互联网金融将依托互联网的现金技术和分享、公开、透明的理念让资金在各种主体之间的流通达到直接、自由的状态,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控制信用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断弱化,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金融”。
理想状态下的互联网金融亟需解决的问题已经从传输效率的层面上升到风险控制的创新,只有互联网实现信用风险的量化和可控制,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才会逐渐被削弱。
否则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伪命题:互联网企业将取代金融企业成为新的中介。
二、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互联网的渗透引发行业融合对用户的渗透改变用户消费习惯。
在环境优化和终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截止2013 年6 月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规模为5.91 亿,渗透率超过40%。
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LBS(手机定位)技术、移动支付、二维码等技术的应用,更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消费行为,便利性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由线下转移至线上。
对产业的渗透引发产业融合。
互联网行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诞生,技术平台和底层架构的特性赋予了其强大的联接功能,摆脱了传统的时空、地域的限制,覆盖范围、传输效率和时效性都较传统行业有了质的飞跃。
互联网技术开始渗透到各个行业,并引发了以融合为特征的产业革命,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相互渗透和交叉,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往往是多个产业生产成果的结晶,原有的产业界限日益模糊化。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用户和行业的渗透率的提高和深入,未来互联网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会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或者主动或者被动的提升。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将会比传统互联网的冲击来的更快、更猛烈。
2、多方需求的共同作用(1)中小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烈作为盈利机构,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运营目的,单位业务规模较大的客户能够在实现相同收入的情况下有效摊低人力、物业和设备等运营成本和风控成本,利润贡献占比更高,金融机构的各类资源必然会向大客户倾斜,由此导致对中小客户的产品种类、服务深度不足。
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是中高额贷款,民间私企、小额贷款涉及的较少,而小额贷款在民间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根据阿里巴巴平台调研数据,约89%的企业客户需要融资,53.7%的客户需要无抵押贷款,融资需求在50万以下的企业约占55.3%, 200万以下的约占87.3%。
(2)互联网企业多样化变现方式的探索互联网企业积累了巨大的流量。
中国互联网行业经过近30 年的发展,产生了以百度、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根据2013 年的最新统计结果,目前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前20 的网站中,中国有5 家网站上榜。
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已经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并仍在快速增加,2013 年6 月,微博注册用户数量为5.36 亿,7 月25 日,腾讯宣布微信用户数量突破4 亿,预计年度突破5 亿。
变现方式多样化成为趋势。
互联网行业典型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免费的应用吸引足够多的用户,然后利用不同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商业价值的开发,互联网广告和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互联网用户的巨大价值。
在通过广告和游戏对大量的用户资源完成第一阶段的变现之后,仍然有大量的冗余流量价值未被开发,因此拓展至其他行业进行附加利润获取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互联网公司闲置的客户资源和资产管理公司闲置的投资机会都得到了激活,双方一拍即合。
(3)资产管理公司对低成本渠道和用户的探索资产管理公司渠道成本高昂。
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公司功能主要集中于产品设计和投资研发,并未自建渠道直面客户,客户获取成本高昂。
Wind 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上半年72 家基金公司共计提取管理费用138.65 亿元,向银行等销售渠道支付了23.97 亿元的客户维护费用即尾随佣金,尾随佣金整体比例已经达到了17.29%。
大资管背景下的产品供给会越来越丰富,渠道的优势和议价能力将更加凸显,如何找到低成本的渠道是资管公司的迫切需求。
获得直面客户的机会。
资产管理公司产品通过银行和第三方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时,销售行在渠道完成,基金公司只能获得客户姓名、联系方式、产品购买量等简单数据,客户风险评估、资产构成结构等关键数据都掌握在银行手中。
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基金公司开始直接面对客户,获取用户的关键数据,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开发相应的理财产品。
3、技术进步提升配置效率交易成本源于信息不对称。
金融的本质功能是融通资金,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由于需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银行、证券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机构承担起了中介的角色,推动了资金的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匹配。
这种匹配会大幅度提升资源的有效性,但成本巨大,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
技术进步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大数据技术出现以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个人和企业的日常行为可以被充分的记录、查找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定价模型,信息处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
资源配置有效性提升,中介职能弱化。
在供需信息充分透明、交易成本极低的情况下,中介的职能将会被削弱,资金的供求双方可以进行面对面交易,双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时进行,通过拍卖等方式进行定价,供需双方都有透明、公开的机会,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会较传统金融行业大幅度提高,达到接近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
三、互联网和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为了探讨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互联网企业和金融行业的比较优势。
只有在充分了解双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才能判断未来双方金融互联网金融这个交集可以依托的手段和可能的方式,进而判断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1、互联网行业的优势(1)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习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网上购物商城、超市提供的产品品类和第三方支付极大地提高了购物的便捷性,网购消费者数量快速增加,网购渗透率从24.5%提升至超过40%,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习惯。
(2)信息处理高效、成本低信息处理的过程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三个环节:采集、传输和分析。
互联网企业的数据采集通过网络完成,传统金融行业通过纸质问卷调查、人工询问获取数据后再输入至数据库,环节简化,客户的所有信息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依靠网络进行传输和分析,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
以乐天信用卡为例,客户只需要点击“乐天市场”的广告页面进入信用卡的申请页面,填写客户资料并审核通过后即可收到邮寄过来的卡片,效率远高于物理网点。
乐天信用卡员工数仅为永旺信用卡的1/2,Credit Saison 的1/3,ROA 大幅领先于主要竞争对手。
同样,乐天银行的盈利能力也远高于传统银行和其他网络银行。
(3)突破规模瓶颈,实现长尾效应对于企业来讲,尤其是直接面对零售客户的2C 型企业,用户的整体需求量巨大但单一产品的长尾需求有限,需求分散和多样化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效应,无法通过销量摊薄单位产品的成本,如果销量不足够大,就会造成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