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培养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在教育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人觉得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讲究如下策略:
一、以人为本,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1、教师应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教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学中往往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探索性,压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

因而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个性形成,设计生动有趣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组织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活动;其次是转变“解惑”观念,以“生惑”为己任。

教师除传道授业外,还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对某些纵深问题的思考。

如:将一个长方形等分成两个正方形后,提问“为什么分后周长之和会大于原周长?”促使其深入思考;在活动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训练,促使其变换角度,变换方向、变换思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疑而问,由问促思,以思求变,激活大脑,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找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需要
数学或实验的技巧,而发现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旧问题,必须富有创造力、想象力。

”因而在活动中应培养学生“生惑”能力,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质疑,不要怕被学生问倒,鼓励奇思怪想,再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转变“唯卷唯分”观念。

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创新精神更重要。

因此活动中应照顾全体学生,保护好学生好奇心,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2、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

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活动中应想方设法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自由又有序,即安全又激烈竞争。

为此教师首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民主、理解、关注、赏识的师生关系。

并由一个“传道、授业、解惑”教导者变成一位朋友、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鼓励思考,保护创新。

学生之间提倡耐心听讲解,不应同学回答错误而讥讽嘲笑,伤其自尊。

在这样民主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创新闸门打开,交流奇思妙想才成为可能。

3、相信学生能成功
教师如果不相信学生自身潜能,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

包办代替,处处老师说的专制式的教学,容易挫伤自信心,久而久之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的惰性心理,阻碍创新能力发展。

教师相信每个
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才会发现学生创造的“闪光点”。

二、开放式内容,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在设计开放式的内容时,应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操作性、生活性和思维性,并能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探究式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问题解决式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将学生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即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数学活动课中问题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问题是活动的开端,活动的主线,也是活动的归宿。

问题解决式的活动,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活动在一种探究式的氛围中进行,更重要的是它能将学生引向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2、小组协作式
小组协作式活动是指教师从学生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的活动气氛,通过同学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的相关活动,完成一定的课题和活动任务,达到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积极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现在绝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借助合作的力量完成,而合作中切磋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组协作中将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处事更加宽容,在观点上少走极端。

数学活动课中的小组协作式活动,一般按智力差异进行好、中、差的有机搭配,也可
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人数一般控制在4-6人,使得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言。

小组中研究讨论应是自由、平等的,而且不拘形式。

同学间坦诚相待,相互尊重。

在数学活动课中有较大思维难度的内容,往往可采用这种形式的活动。

当然在协作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协作学习的情境,教给学生协作学习的方法,并且向学生及时提供合作学习反馈信息的机会。

四、优化评价,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催化剂
活动中,教师应讲究评价的艺术,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可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参与性评价
“主动参与”是活动教育的核心,在活动教育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通过创造多种评价机制和形式,促使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同学有更深层的了解,密切与同学的关系,感到自己在集体及同学中存在的价值。

评价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式进行,而应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中进行,即评价活动态度、过程,也评价结果。

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往往盲目地迷信教师,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性,许多学生不敢越教师所思、所言、所为之雷池,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同时有利于平等、民主、和谐活动氛围的创设。

2、差异性评价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活动课中不应强求学生一致,而应承认差别。

在数学活动课的评价中不宜用一种外在标准去衡量学生表现水平的高低或先后排列的次序,而应该从每个个体意识、态度、习惯是否有进步,潜能是否得到挖掘,是否有积极的变化,不管学生现在各种行为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只要有进取的态度和行动,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比如从少参与到多参与,从态度随和到态度认真,从制作粗糙到制作精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依循守旧到标新立异,从百依百顺到敢作敢为……都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的表现,教师应十分珍惜、并给以及时的评价,在激励同时,还要注重“指瑕”,促使创新能力更加成熟。

而对于中等生,则应“助、推”并用,其评价侧重于鼓励引导。

根据差异性实施分层评价就在于让优生“锦上添花”,让中等生“激流勇进”,让学困生“后来居上”。

优化评价艺术,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喜悦和满足,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确保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