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而“好奇心”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所以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强烈热情,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萌生创新的意识。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导入: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

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创新
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维中动手。

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充分让学生动脑思考
由于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

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是否还有别的折法,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

2.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中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新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

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8、9之间,分针指在3时,是8时15分还是9时15分就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


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3.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操作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

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

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如: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

那么,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印象就会最深,记得就牢,用得就活,使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