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树主要病害识别与诊断特点

桃树主要病害识别与诊断特点

桃树主要病害识别与诊断特点
1.桃穿孔病穿孔病是桃树上最常见的叶部病害,主要包括细菌性穿孔病,霉斑性穿孔病,褐斑性穿孔病三种,其中细菌性穿孔病在全国各桃区均有发生,尤其在沿海滨湖地区,排水不良桃园以及多雨年份发病较重。

三种穿孔病除为害桃外,还为害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1)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果实和枝梢。

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大小约2mm左右。

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以后病斑干枯,病健组织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一部分与叶片相连。

病斑多在叶脉两侧发生,穿孔边缘破碎,不整齐。

枝条受害后,形成两种不同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

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出生的枝条上,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mm,以后扩展长达1~10cm,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梢枯现象。

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

夏季溃疡多于夏季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

以后病斑变褐色至紫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

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散,并很快干枯。

果实发病,果面产生暗紫色,圆形,中央稍凹陷的病斑,边缘水渍状。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黄白色粘质物;干燥时常发生裂纹。

(2)霉斑穿孔病侵染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

叶片上病斑初淡黄绿色后变为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6mm最后穿孔。

穿孔边缘整齐,不残留坏死组织。

幼叶被害时大多焦苦,不形成穿孔。

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污白色霉状物。

侵染枝梢时,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边缘褐紫色,并发生裂纹和流胶。

果实上病斑初为紫色,渐变褐色,边缘红色,中央渐凹陷。

(3)褐斑穿孔病侵害叶片,新梢和果实。

在叶片两面产生圆形病斑,直径约1~4mm,边缘清晰并略带环纹,外围有时呈紫色或红褐色。

后期在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病斑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外常有一圈坏死组织,穿孔多时即行落叶。

新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面相似,均可生有灰色霉状物。

2.桃瘿螨畸果病桃瘿螨畸果病是河北,河南等地桃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受害果实表面凹凸不平,俗称“疙瘩桃”。

该病仅危害果实。

落花时幼小果实开始受害,果面出现不规则的暗绿色斑块。

随桃果膨大,病部桃毛逐渐变褐,倒伏,脱落,病部生长受阻而呈现深绿色凹陷状。

后期,病果呈凹凸不平,着色不均匀的“猴头”状。

病部果肉为深绿色。

果实膨大期受害,果面产生纵横裂口,有的裂口长而深。

严重病果,果肉木质化,不堪食用。

感病桃树,部分叶芽坏死,开花期常呈现有花无叶的“干枝梅”状。

3.桃树黄叶病桃树黄叶病又叫缺铁症,在北方桃区普遍发生,严重时常造成枝梢叶片焦枯,甚至至少死亡。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导致新梢叶片失绿变黄。

轻时叶肉变黄,叶脉保持绿色,呈绿色网纹状;病情加重使整叶变黄;严重时叶片变白,甚至从叶缘开始焦枯,或导致新梢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