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1高三文言文阅读二(1)

202020211高三文言文阅读二(1)

介休市融媒体课堂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二)
介休一中 中小学高级教师 任玉娥
2020年2月10日
引言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新雷》张维屏(清)
p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
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等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p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嘉祐二年礼部进士考试策论的题目。

p宋代王安石执政后,立即对取士制度进行改革,废止了考诗赋,而改用经义,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

这种政论性文体称为策论。

p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之声,,见于虞、夏、商、周之
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1
《传》曰:“所以广恩也;,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
”,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
亦可见矣。

《书》曰:“
与其杀不辜,。

”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义。

过仁,不失为君子;过
义,则流而入于。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也。

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

第一段,以古圣王的“赏”“罚”仁政,提出儒家长者君子的忠厚之至思想。

第二段,具体分析尧的正反史例,得出“仁可过,义不可过”的结论,体现了作者对忠厚之至思想的独特认识。

第三段,层层递进,当“赏”“罚”有疑时,要以仁待天下,影响世人归于君子长者,从而形成“忠厚之至”的风气。

第四段,引儒家经典,进一步提出“忠厚之至”方法,应在情感上控喜怒,立法从严、执法从宽。

突破考题、为我所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对于材料中郑国子产所言的“猛政”,你怎么看?请以大叔的
身份给郑国子产写一封信,表明你对“猛政”的态度,阐述你对“猛政”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大叔”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
盗,尽杀之,盗少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