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对于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实力,只有改革开放。
第二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
1、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第三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目的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
第四,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
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强调的是改革的具体措施,而不是单纯的姓“社”姓“资”的争论。
第五,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稳定发展。
第六,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对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实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最后第七点,总结一下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
1、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3、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
4、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5、第五,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我们的改革成功了,但是它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通过深化改革都得以解决。
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效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事实
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