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程系统
二、吴淞高程系统
吴淞验潮站位于黄浦江口西岸,东距海口 40 余公里。清咸丰十年(1860 年),海关巡 工司在张华滨设立水尺,光绪九年(1883 年)初,在水尺旁埋设基石,测得高程在最低水面 以上 5.128 米。光绪二十六年前后,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 年)水位 观测记录,“制定了一个比当时曾经实测到的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该 站水尺零点,初 设时名为“吴淞零点”,后正式定为“吴淞零点”。在设立后的 10 年中实测最低水位,10 年 平均为吴淞零上 0.49 米。”② 民国 10 年(1921 年),接测到张华滨基点,高程 5.105 米。次 年,扬子江技术委员会确定以此点为长江流域高程起算点(吴淞)。民国 22 年以后,该点开 始下沉,至 1965 年,沉陷量达 1.326 米。民国 13 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完成了吴淞口至湖 口的精密水准测量,沿线在镇江设有 Y .R .C .BM 308 地下普通标石,长委会 1956 年 在进 行长江中下游水准网平差时,决定改用 Y .R .C .BM 308 点作为长江流域暂时统一的 吴淞 高程起算点,高程 9.391 米。1958 年前,长办等单位在长江流域测图时使用此系统。
四、安庆高程系
安 庆高 程 系原 点设 在 安庆 市民 国 时期 的 安徽 省陆 军 测量 局大 门 前;系 独立 系 统,假 定 高 程 50 米。建国后,经联测,推算出 废黄河高 程为 23.805 米 ②。民国 5~15 年(1916~ 1926 年),安徽陆军测量局测图使用此系统。
五、1954 年黄海高程系
1954 年 10 月,由 总 参 测 绘 局 在 青 岛 观 象 山 建 成“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准 原 点”,“经 1955 年与青岛大港验潮站联测,按 1956 年计算结果,原点高程是为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 72.289 米。原点和两个附点、三个参考点共同构成以原点为中心的水准原点网。”③ 1972 年,总 参 测绘 局又 在 青岛 沙子 口 建立 一 个备 用的 水 准原 点网 ,该网 由 一个 原 点二 个附 点 和 三个 参 考点 组 成,和 沙子 口验 潮 站连 接 。备 用 水准 原点 网 与青 岛水 准 原点 网 之间 经一 等 水 准连测,取得备用水准原点 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的高程值。1957~1989 年,全省各测绘 部门均使用与大港验潮站联测的青岛观象山水准原点系统。
七、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
以பைடு நூலகம்岛大港验潮站 1952~1979 年的潮汐观测资料,按 19 年周期计算该区域平 均海 水面的平均值作为起算基准面,定名为“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仍用 1954 年国家水准原 点,高程为 72.2604 米。建国初,淮委、长办和城建部门,曾使用各种旧的高程系统。1957 年,全国大地测量法式会议确定,采用 1956 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起算面后,不少单位在 不同 时 期推 求 过各 高程 系 统之 间的 差 值关 系 。由 于 使用 的资 料 不同 ,所推 求 出的 差值 也 互 不相同,根据国家测 绘局出版《大地测量图集》、1985 年 高程系统一等 水准点 成果表及 有 关资料绘制各高程系统零点差值图 1—5—4 如下:
① 王景宇《淮河流域淮委水准测量概况》河南水利厅,未刊本。 ② 1991 年 8 月《安徽省水利志》第四十七章第二节。 ③ 《大地测量图集》第 4 页。
·69·
+ 0. 228
+ 0 .113
坎门零点 1954 年黄 海平 均 海水 面 1956年 黄 海平 均海 水 面
-23 . 868
- 1 .805
表 1-5-5
所在 地名
点 名
吴淞高程与 1956 年黄海高程差值统计表
吴 淞 高 程
建国前 7 环平差 资 用 H1 值H2 H3
1956 年 黄海高程
H4
高 程 差 H 4-H 1 H 4-H 2 H 4-H 3
验潮站 吴 淞
基 点
4.854
2.791
-2.063
张华滨 吴 淞
基 点
5.105
4.954
第三节 高程系统
一、坎门高程系统
坎门验潮站为浙江省陆地测量局于民国 18 年(1929 年)秋~19 年(1930 年)春建立, 民国 25 年,国民政府陆地测量总局启用。民国 37 年 8 月《大地测量法式》确定坎门平均海 水面为全国统一高程起算面。
坎门验潮站位于玉环岛的坎门镇附近。验潮井设于天然石槽内。民国 22 年,在石槽 上设有 252 号水准点。1966 和 1978 年,总局第二大地队和总参测绘局第一大地队,分别 用一等水准联测了验潮站。经推算,坎门平均海水面比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面低 21.91 厘米 ①。安徽民国时期的一等三角点采用此高程系统。
1954 年黄海高程系是东部沿海 24 条精密水准路线统一平差的结果,零点采用青岛、 坎门两验 潮站 1950 及 1954 年平均海水面的平均 值,定名为“1954 年黄海平 均海水 面”。 安徽省 1957 年以前由总参测绘局布测的各级水准点、三角高程,均属此系统。
六、1956 年黄海高程系
① 《浙江省测绘志办公室》“关于坎门高程系的报告”。 ② 长办勘测总队《长江水利测绘志》146 页。 ③ 沈秉璜《勘淮笔记》民国 15 年版。 ④ 国家测绘局《全国大地测量图集》附图 1 说明。
·68·
点高程系’。”① 后经测量,计算出该点 1956 年黄海高程为 16.853 米。民国时期和建国初 期,安 徽 淮河 流域 测 图均 用此 系 统。
- 0 .0286 - 0 .063
1985年 国 家高 程 基准 废 黄河 零 点(新 )
吴淞零点
安庆假定高程零点
图 1—5—4 各高程系统零点差值图(单位:米)
由于 旧的水准 路线多 呈单线幅 射或简单 环形布 设,具有操作 方法 不正 规,系 统误 差 大,平差方法不严密,改正项目不全等原 因,致使同 一高程系统 在各地与“1956 年黄海 高 程系”的差值变化较大。废黄河高程减 1956 年黄海高程,根据 1957 年中国东南部精密水 准平差技术总结(草稿)所列,在淮阴马头镇导淮 BM 11 明标下、淮阴蒋坝导淮 BM 19 明标 下、蚌埠导淮 BM 42 明标,润河集 75 西暗标,四处差值分别为+0.114,+0.069,+0.088, -0.019(以米为单位)。吴淞高程与 1956 年黄海高程差,根据长委勘测总队 1991 年出版 《长江水利测绘志》所载出,见表 1—5—5。
三、废黄河高程系
废 黄河 高 程系 有两 个 零点 ,旧零 点 位于 废黄 河 入海 口处 的 六洪 子,又 称 江淮 水利 局 零 点,原标石编号:BM NO :0,高程 3.837 米,③ 原始位置早被洪水冲毁。该点以“1902 年 11 月 11 日下午 5 时废黄河口低水位为基准面。”④ 新零点位于江苏省淮阴市的马头镇,标石 编号 BM 11 明下,原为民国时期导淮委员会埋设,高程 16.967 米。建国后,淮委利用此点 作为 废 黄河 高 程的 起标 点 ,“并 将淮 河 流域 内 所有 高程 均 纳入 此高 程 系,统 称为‘废黄 河 零
Y .R .C .
南 京
12.625 12.623 12.624
BM 284’
10.713
-1.912 -1.910 -1.911
Y .R .C .
芜 湖
10.216 10.223 10.222
BM 247’
8.314
-1.902 -1.909 -1.908
Y .R .C .
彭 泽
24.260 24.210 24.232
BM 91’
22.374
-1.886 -1.836 -1.858
Y .R .C .
九 江
19.775 19.692 19.712
BM 74’
17.828
-1.947 -1.864 -1.884
3.037
-2.068
-1.917
Y .R .C . 镇 江
BM 308’
9.391
9.391
9.391
7.497
-1.894 -1.894 -1.894
·70·
表 1-5-5(续)
所在 地名
点 名
吴 淞 高 程
建国前 7 环平差 资 用 H1 值H2 H3
1956 年 黄海高程
H4
高 程 差 H 4-H 1 H 4-H 2 H 4-H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