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护理查房
(六)焦虑—与疾病反复发作,担心愈后有关 1.安慰患者,介绍本病愈后较好的成功病历,减轻其焦虑。 2.介绍各项中医特色治疗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使之消除紧张、焦虑 心理,增加治愈信心。 3.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安慰,安定患者情绪,能积极配合治疗。
(七)潜在并发症:橡皮腿—与湿毒阻滞,脉络不通有关 1.加强卫生宣教,积极治疗足癣,防止反复发作形成橡皮腿。 2.如形成橡皮腿者,可用乌桕叶、鲜樟叶、松针叶各一份,生姜半份,切 碎煎汤,乘热先熏后洗,每次20-30分钟。并加用用弹力绷带,以利气 血运行。 3.病房定时开窗通风,减少和限制人员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4.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寒颤高热等不适,一旦发现及时报告 医生,并及时处理。
1.生活起居 注意与他人隔离,洁具专用,每日温水洗脚,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 有足癣者,可用纯米醋或白醋,加热至30 ℃,每晚睡前泡脚一次,以 浸入患处即可,每次30分钟。 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宜食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及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扁 豆、赤小豆、绿豆、冬瓜、番茄,香蕉等。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 食物,如羊肉、香椿、虾、蟹、蒜、辣椒等。 3.情志调理 对待对病情不了解,对治疗护理产生顾虑的患者,制定健康教育手册, 并安手册内容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对待焦虑的患者,采用言语开导法和移情疗法。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家属 多陪伴,给予情感支持。
(二)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必要时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3.遵医嘱给予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服药面积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服药4-6小时。注意绷带包扎时松紧度适宜,观察患肢末梢血 运情况。 4、卧床休息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5.马齿苋芦根饮 组成:鲜马齿苋1000克,鲜芦根1000克。 用法:上药洗净,榨汁代茶饮,每次100毫升,每日2-3次。 功效:清热解毒。
•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浆液性渗出 液中细菌培养可发现ß一链球菌生长。
发 局部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 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 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接触性皮炎 有过敏物接触史;皮损以红肿、水泡、 丘疹为主,伴焮热、瘙痒,但无疼痛;一般无明显的 全身症状。 类丹毒 多发于手部,与职业有关,来势慢,范围小, 症状轻,无明显全身症状。 瓜藤缠 好发于青年女性,常绕胫而发,分布于小腿 伸侧,皮肤色红漫肿,疼痛或压痛,常反复发作,但 皮下叩及结节。
• •
患者:薛玉珍,女,82岁 住院号 2016003936 患者因“左下肢疼痛十天”,由门诊拟“丹毒(急性淋巴管炎)于 2016.6.7 15:09收治住院,入院时患者神清,拄拐步入病房, T 36.5℃,P 66次/分,R 19次/分,BP 140/70mmHg。查体:左小腿肿 胀,局部皮肤发红,局部肤温升高,压痛(+)。给予康复科护理常规, 西药青霉素抗感染,中成药血塞通活血化瘀通络;治疗予中药足浴、中 药熏洗、中药涂擦、中药膏摩(中药膏药金黄散外敷加摩法手法)清热 解毒,消肿止痛,配合硫酸镁湿敷消肿。6.8 血常规结果:嗜酸性粒细 胞百分比 7.10 % ↑,血红蛋白 109.00 g/L ↓,平均血小板体积 8.28 fL ↓。生化检验报告:白球比 1.3 ↓,胱抑素C 2.29 mg/L ,同型半胱氨酸 42.50 ↑,钾离子 3.40 mmol/L ↓。尿常规检验报告:PH值 7.0 。现患 者左下肢疼痛肿胀较前减轻。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 急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也称丹毒,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壮热, 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 焮 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 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每多复 发。
本病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腿足。根 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名称各异,如生于 胸腹腰胯部者,《外科大成》称内发丹 毒;发于头面部者,《疡科心得集》称 抱头火丹(图);发于小腿足部者。 《外科大成》名腿游风,《疡医大全》 称流火(图);新生儿多生于臀部, 《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要诀》称赤游丹毒。
病因 系外受火毒与血热搏结,蕴阻肌肤,不得外泄, 致患部鲜红灼热,生于下肢者称“流火”。 病位 左下肢 病性 湿热毒蕴证
近期目标 患者左下肢疼痛一周内减轻,患肢肿胀逐渐减轻 远期目标 1.患者生活完全自理,行走自如 2.基本掌握本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1.局部红赤肿胀—与湿热下注有关 2.疼痛—与火毒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左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有关 4.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5.有饮食调护的需要—与长期饮食不规律有关 6.焦虑—与疾病反复发作,担心愈后有关 7.潜在并发症:橡皮腿—与湿毒阻滞,脉络不通有关
,防止复发。 3、在进行中医足浴时要加强巡视,避免烫伤,足浴结束时,及时用干毛巾 擦干,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五)有饮食调护的需要 1.指导患者宜食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及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扁 豆、赤小豆、绿豆、冬瓜、番茄,香蕉等。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 食物,如羊肉、香椿、虾、蟹、蒜、辣椒等。 2.加强营养,进食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益气血。 3.饮食有节,少量多餐,忌过饱、饥饿。 4.急性淋巴管炎预防 用法:荸荠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人锅,加水文火煮粥,每日 2次服食。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 附注: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肿胀甚, 或形成大脚风者加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 以利湿通络。
• 证候:发生于新生儿,多见臀部。局部红肿 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 昏谵语、恶心呕吐;舌质红绛,苔薄,脉数。 •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壮热 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 雪丹以清心开窍;阴虚,舌质绛,舌苔光者 加玄参、麦冬、石斛等。
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原则。发于头面者,需兼散 风清火;发于胸腹腰胯者,需兼清肝泻脾;发于下肢 者,需兼利湿清热。
风热毒蕴证
内治
肝脾湿火证 湿热毒蕴证
辨证论治
外治
胎火蕴毒证
(1)卧床休息,充分饮水,抬高患肢。 (2)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 毒邪;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 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3)已形成大腿风者,每可用绷带缠缚,宽 紧适度;亦可用医用弹力护套绷缚。 (4)戒除热,肿胀疼 痛,甚则发生水泡,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 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 黄、芒硝以泻下通腑;咽痛加生地、玄参。
• 证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按 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口苦;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
谢谢!
(一)局部红赤肿胀 1.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 胀的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的变化。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抬高患肢30-40°,穿合适的鞋袜和棉质的衣物, 避免穿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挠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翻身及洗浴时避免患肢皮肤擦伤。 4.遵医嘱给予中药足浴、中药熏洗,操作前,测量好药液的温度,温度不 宜太高,避免烫伤,并加强巡视;待药液变温后,可用软布蘸洗局部, 忌粗布擦洗,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5.积极治疗足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 郁阻肌肤
血分热毒
丹毒的发生
破损染毒
肌肤破损,毒邪乘隙侵入
•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经由皮肤或 黏膜细小创口,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 的急性炎症。
• 1.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及面部。新生儿丹毒, 常为游走性。发病前可有皮肤或黏膜破损、足癣 等病史。 • 具体临床表现 。
•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 证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按 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口苦;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
•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 证候: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 或见水泡、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 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1、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如端水、送物等,把生活常用物放置离患者近的 地方,方便自己拿取。 2、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生活所需。 3、协助其采取舒适的体位,保持患肢抬高。 4、病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受污染衣被。
(四)知识缺乏
1、通过交谈确认病人对疾病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顾虑,给予解释或指导。 2、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及健康指导,提高生活治疗
①外敷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 汁或金银花露调敷,并时时湿润;或鲜荷花叶、 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 绿豆芽菜等捣烂湿敷。 ②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作小切口引流, 外掺九一丹、敷金黄膏。 ③砭镰法: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 部皮肤,放血泄毒,或配合拔火罐,令出恶血, 任其自流,待自止后,敷金黄散。此法只适宜于 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抱头火丹、赤游丹患者。
• 发病急骤,全身症状明显。 初起常有突然发冷、恶寒、高热、头痛骨楚、胃纳 不香、便秘溲赤等。 继则局部皮肤见片状红疹,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 略高出皮肤,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消退,去除 压力后重复出现红色,若热重出现紫斑时,则压之 不褪色。患部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 痛明显。
• 发生在头面部者,如由于鼻部破损引起者,先发 于鼻额,次肿于目,而使两眼睑肿胀不能开视;如 由于耳部破损引起者,先肿于耳之上下前后,次肿 及头角;如由于头皮破损引起者,先肿于头额,次 肿及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