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标准(试行)

天津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标准(试行)

天津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标准(试行)2019年4月12日目录目录 (2)1总则 (1)2术语 (2)管理篇 (4)1规划管理 (5)1.1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5)1.2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市区两级事权 (5)2技术文件 (5)2.1一般规定 (5)2.2规划选址(条件)申请书 (6)2.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设计方案 (7)2.4建设工程(建筑部分)规划放线测量技术报告 (8)3规划受理权责 (9)3.1一般规定 (9)3.2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的核提 (9)3.3建筑工程规划许可 (9)技术篇 (11)1基本规定 (12)2总平面规划设计 (13)2.1一般规定 (13)2.2规划布局 (13)2.3基地出入口 (14)2.4内部道路和交通组织 (15)2.5空中连廊或地下通道 (15)2.6停车场(库) (15)2.7地下空间利用 (16)2.8竖向设计 (16)2.9绿地、开敞空间和景观设计 (16)2.10围墙和雕塑 (17)2.11场地防护 (17)3建筑平面和形态 (18)3.1建筑平面 (18)3.2建筑层高 (18)3.3建筑高度 (18)3.4建筑层数 (19)3.5建筑形体 (19)3.6建筑立面 (20)3.7建筑屋面 (20)3.8建筑色彩 (20)3.9建筑设施 (20)4建筑退线 (21)4.1城市道路红线等控制线退线 (21)4.2建筑用地退线 (21)5建筑间距和日照影响分析 (23)5.1一般规定 (23)5.2一般区域建筑间距 (23)5.3试点区域建筑间距 (25)5.4日照影响分析 (25)6建筑面积计算 (27)6.1地上建筑面积计算 (27)6.2地下建筑面积计算 (27)6.3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面积计算 (28)7容积率、建筑密度与绿地率 (29)7.1容积率奖励 (29)7.2容积率计算 (30)7.3建筑密度 (30)7.4绿地率 (31)8其他规定 (32)8.1避免违规设计 (32)8.2鼓励设计创新 (32)8.3新技术推广应用 (33)8.4合理分期实施 (33)本标准用词说明 (34)引用标准名录 (35)1总则1.1.1为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规范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1.1.2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应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要求,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及国家和天津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既鼓励建筑造型多样,又强调整体协调统一。

通过建设一流的建筑,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环境。

1.1.3天津市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条件)申请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的编制、规划许可管理应执行本标准对应内容。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条文说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乡村规划区范围内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标准另行制定。

1.1.4天津市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建设的规划管理以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行政许可的依据,细分导则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方案,指导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的核发。

1.1.5重点地区的建筑工程还应将批准的城市设计导则要求纳入规划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体现城市不同区域的特色。

1.1.6大型商业、办公、文化、娱乐、体育、会展等大空间或超高层公共建筑以及对造型和工艺设计有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应组织设计方案论证,论证结果作为设计方案审查的依据,参照执行本标准。

1.1.7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应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

1.1.8本标准共分为管理篇、技术篇两篇。

管理篇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中有关规划管理内容的说明、技术文件的相互关系以及行政许可审批的权责,不符合相关行政管理文件的,以行政管理文件为准。

技术篇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中城乡规划方面的技术标准,以及和城乡规划有关的建筑设计等其他行业方面的指导意见,本标准中其他行业方面的指导意见如与其他行业标准、规定等有出入的,以其他行业标准、规定为准。

2术语2.1.1建设用地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的简称,不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2.1.2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工程实施规划行政许可阶段的管理。

规划许可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1.3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实施划拨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单位向规划审批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经营性土地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前土地整理部门向规划审批部门申请规划条件。

2.1.4建筑间距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外墙应包括保温层和外加装饰层,但不包括勒脚。

2.1.5居住建筑计算间距指遮挡建筑的计算遮挡线与被遮挡建筑朝向方向主体外墙之间的距离。

【条文说明】遮挡建筑的计算遮挡线为遮挡建筑物的平面外轮廓线,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1多、低层建筑屋面挑檐挑出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80m的,挑檐计入计算遮挡线;2多、低层坡屋面建筑应当分别计算屋脊和檐口的遮挡因素,以影响大的为计算遮挡线;退层建筑应当根据退层情况分别确定计算遮挡线。

2.1.6建筑退线指建筑物、构筑物外墙与规划控制线、边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2.1.7贴线率建筑外墙面贴基准线长度与基准线长度的比值。

【条文说明】基准线指退让可用地界线后的建筑控制线。

2.1.8通透率通透率与贴线率相对,是基准线长度与建筑外墙面贴基准线长度的差值与基准线长度的比值。

2.1.9容积率建设用地范围内,地上各类建筑物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可用地面积的比值。

2.1.10容积率奖励为鼓励市场开发主体在开发建设活动中,根据国家和我市的有关政策,对部分建设内容不纳入建设用地容积率计算范围的情况。

对因公共利益需要,提供规划规定之外的公益性设施、社会停车场、公共开放空间(含公园绿地)等公共产品,以及为满足城市风貌要求建设的坡屋顶,在满足环保、安全、卫生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所增加的一定比例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2.1.11建筑密度指可建设用地中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可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2.1.12绿地率特指规划用地绿地率,是可建设用地中绿化用地占可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绿地率概念一致。

【条文说明】本标准术语仅对规划方面的技术标准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管理篇1规划管理1.1建筑工程规划管理1.1.1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依建设单位或个人的申请,规划审批部门对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编制并负责的技术文件中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审核并核发规划许可的过程。

1.1.2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中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所涉及的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的核发。

1.1.3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涉及以下内容的情况:建筑位置、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建设规模)、建筑密度、绿地率、特定区域建筑高度、服务设施、建筑整体风格以及其他国家政策要求的城乡规划管理内容的,必须依法申请规划许可。

1.2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市区两级事权1.2.1为强化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确定规划管理重点地区。

规划管理重点地区包括海河上游地区(含天钢柳林地区)、西站地区、大型公园地区、重要文化体育和交通枢纽地区及重要入市口。

1.2.2建筑工程规划行政许可由区规划部门属地管理。

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项目由市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督导审查,区级规划审批部门审批;其他情形的,直接由区级规划审批部门审批。

2技术文件2.1一般规定2.1.1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技术文件包括由业主(土地整理部门、建设单位或个人)委托提交的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规划选址(条件)申请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设计方案》、《建设工程(建筑部分)规划放线测量技术报告》,及规划审批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通知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及附件附图。

所有技术文件分为规划批准类、规划审定类及报审佐证类。

规划批准类的为规划审批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条件)批准的规划指标,包括各类规划许可的证书、通知书;规划审定类为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条件)技术证明文件,包括选址示意图、核定用地图、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建筑立面图;报审佐证类为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证明规划审定类图纸成立的技术证明文件,包括批准类、审定类技术文件以外的其他技术文件。

2.1.2建筑工程实施前提是通过划拨或出让方式获得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

建设单位或土地整理部门要向规划或行政许可部门提交规划条件(选址)申请书,包括说明项目概况(建设内容和规模、规划指标)、策划方案(居住、商服、容积率大于2.0的工业仓储)、上位规划复核、规划标准复核(居住、商服、容积率大于2.0的工业仓储)、城市空间关系复核(居住、商服、容积率大于2.0的工业仓储)。

规划审批部门依据上位规划以及规划条件(选址)申请书核发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核定用地边界。

2.1.3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建设单位或个人组织编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设计方案》,必要时进行日照影响分析。

向规划审批部门提交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设计方案》,包括日照影响分析及《建设工程(建筑部分)规划放线测量技术报告》。

规划审批部门进行审查公示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

2.1.4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全过程涉及的规划批准类、规划审定类技术文件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前阶段的规划批准类、规划审定类技术文件是后阶段的技术文件和行政许可的依据。

2.1.5土地整理部门、建设单位或个人对所提供的技术文件负总的责任,设计单位、测绘单位对其设计、测绘成果正确性和准确性负责。

规划审批部门对核发批准类技术文件负责;由于审定类、佐证类技术文件不正确导致事故,由土地整理部门、建设单位或个人及相关设计、测绘单位负责;批准类技术文件出问题的,由行政许可人员和机关负责。

2.1.6土地整理部门、建设单位或个人承诺《规划选址(条件)申请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设计方案》、《建设工程(建筑部分)规划放线测量技术报告》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所提供的申请材料、技术文件实质内容均真实、合法、有效,且所提供的纸质申请材料和电子申请材料内容完全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