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池点亮小灯泡》【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电池》中的《用电池点亮小灯泡》【教材分析】《用电池点亮小灯泡》是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电池》中的内容。
教材中安排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小灯泡、电池和导线。
2、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尝试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3、再次实验用各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通过使用一节电池和几根导线点亮小灯泡,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
此节课是本单元的开首篇,为以后学生继续学习更加复杂的电路连接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看,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看,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学过关于电的知识,对电的概念一无所知,对于电路的认识、连接以及通路、短路和断路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资源利用】1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2根导线、实验记录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2.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但方法多样。
3.知道短路、断路和通路三种电路。
4.知道短路在电路中产生的危害。
5.知道只有通路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过程与方法:1.能对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进行猜想和设计。
2.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意识到科学观察与实验需要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假设和猜想。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区分短路、断路和通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实验准备:1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2根导线、实验记录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请同学们看这样几张照片(课件出示城区夜景),多么美丽城市夜景,是谁使我们的城市夜晚也变得这样美丽、漂亮。
面对这么美丽的夜景、这么色彩斑斓的夜景灯光,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哪些关于灯的问题?【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夜景灯光引入来探究有关点亮灯泡的问题,既创设了探究情境,又对学生渗透了爱国先从爱家乡开始。
预设:学生能提出怎样才能让灯变亮或灯为什么会亮等一些问题时,教师梳理引导: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因为科学家们小的时候都爱提出一些问题,爱问为什么。
可是一节课的时间老师并不能带领大家把你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探究,这节课我们就选取其中的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能在科学课上通过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老师为了让大家探究点亮小灯泡的秘密,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电工,利用手中的材料亲自解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来点亮小灯泡。
(板书:点亮小灯泡)。
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二、观察材料、认识构造(一)观察小灯泡1.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师引入:要想点亮小灯泡,我们先认识一下小灯泡。
下面首先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小灯泡的结构。
教师课件出示小灯泡的结构图。
2.学生观察。
(学生也可以结合本组已有的小灯泡,进行亲身实际观察)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结合小灯泡的结构图帮助学生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名称,强调有两个连接点,一个连接点位于小灯泡的尾部叫锡点部分,另一个位于小灯泡的一侧,和小灯泡的螺纹部分相连我们叫它金属壳。
)【设计意图】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小灯泡的结构学生们了解了,才能正确连接电路打好基础。
(二)观察电池1.引导学生观察电池。
师:小灯泡要有什么才能点亮?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电池,电池,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电池有哪些部分组成呢?2.师生共同了解电池的结构(课件演示电池结构)。
3.师:电池上有正负两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预设:此问题学生在没有实际操作前仅能通过猜测来对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之间关系作出判断,只要学生能猜测出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电池的一极连接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上,另一极连接到另一个连接点上即可。
如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可暗示电池有“两”极,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两两相连小灯泡就有可能点亮。
学生说出猜测。
(无论学生能否表述恰当,教师课可引导:到底电池的两极与小灯泡的两点有什么关系,一会儿通过实验相信你一定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了解电池的结构来为点亮小灯泡做准备。
用电池的两极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引出导线1.引导师:有了电池和小灯泡,就能把小灯泡点亮了吗?师:还需要什么材料?(学生有可能说是电线,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点亮小灯泡所用的电线叫导线。
)2.出示导线。
并对导线作简要介绍。
三、合作讨论、预定方案1.今天你们要用这些材料来完成任务,有信心吗?2.教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些材料,想想怎样连接,连在哪里小灯泡才能亮?用线条表示导线、用表示电池,用表示灯泡,同学们开始讨论,并把你们的想法画到“科学家笔记”上,尽可能的多想哦【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引导学生开展猜想与假设成为当前科学学科教学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四、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一)同学们有很多想法,你们的设计到底能不能点亮小灯泡,那还要用实验来验证,教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请按照你们的设计图试一试,在成功的设计图下方的括号里划“√”,不能成功的划“×”2、想想为什么有的方案能成功,有的方案不能成功3、多试几次,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连接方法,把它也画在“科学家笔记”上好吧,同学们开始实验吧【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小组合作分工好习惯,便于学生观察实验与汇报交流。
(二)同学们,你们都成功了吗?你们的小灯泡是不是都点亮啦?有没有新的方法?向大家汇报一下吧(发现画图中灯泡不亮的有两种情况,断路和短路,特别强调短路的危害)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发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出示三张图,请学生辨别:通路、断路、短路【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六、归纳小结、得出结论通过研究我们的发现:只要电池的一极与小灯泡的锡点相连,另一极与小灯泡的金属壳相连就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连接要让学生自己找原因,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行”与“思”的协调联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一个完整电路的理解。
七、设计练习、拓展训练1、设计六个电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哪些灯泡能被点亮?哪些不行?并用实验器材进行验证。
2、选择题: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A、短路B、断路C、通路【设计意图】凸显重点,突破难点,以达预期的目标。
八、布置作业、拓展思维课外请同学们用一节电池,几根导线,点亮两盏灯泡板书设计:点亮小灯泡电池导线小灯泡短路断路通路教学反思【反思得失】《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我的教学设计是受到《“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严格的按照“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六步法设计的,这样的预设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完整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从小养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在课堂上的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观察五彩斑斓的城市夜景过渡到向老师提出关于灯泡的问题,再到研究提出的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再设计练习、拓展训练,到最后的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真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学习打好了基础。
但纵观教与学的整体过程还有不及人意的地方,比如:第二个环节,假设猜想、设计方案,由于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也就是说在上课前没和自己不熟悉的孩子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第二个环节失败,八个组中没有一个组设计出正确点亮小灯泡的方案来,而且在这个环节耽误了好长时间,造成拖堂。
课后经过同伴互助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理出了一点头绪:在“设计方案”之前没有很深入地讲解灯泡的内部结构和两个连接点的作用,造成孩子们设计的盲目性和实验操作的无目的性。
另外就是自己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当时已经发现学生出现了知识空白应当立即调整思路、变换教学程序也许会力挽狂澜,使教学效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改进措施】把第三步:合作讨论、预定方案和第四步: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这两块合二为一,定为“合作尝试、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先让孩子们用器材去尝试着连接,再把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画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共性的东西,然后把不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也画出来,两者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节约课堂有效时间也可以使问题变得更易操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