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诉美国铜版纸反倾销案

中国诉美国铜版纸反倾销案


本案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三,作为世界范围内反补贴和反倾销“替代国标 准”同时适用第一案,给其他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 济地位的国家提供了示范,有可能造成世界范围内 对中国产品的双重歧视,虽然截至2008年2月27日, 全世界已有77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和日本均尚未承认中 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们不能排除其效 仿美国做法的可能性。
反补贴、反倾销措施同时适用?
• 总的来说,美国此次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创 下了三个第一: (1)美国对华反补贴第一案(也是对非市场经 济国家发补贴第一案); (2)美国对华“两反”第一案(也是对非市场 经济国家“两反”第一案); (3)从世界范围来看,本案也是反补贴和反倾 销“替代国标准”同时适用第一案。
本案的特点与影响
• 其次,作为美国对华“两反”第一案,预示着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将面临着反倾销、反补 贴措施的双重威胁,且从美国的反补贴实践来 看,一般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同时都会进行反倾 销调查。一方面,反补贴调查针对的对象是政 府行为,这会给我国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造 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同时应对“两反”调 查将大大增加企业诉讼成本,这使得原已受反 倾销困扰的中国产品的处境雪上加霜。
本案的特点与影响
• 首先,作为美国对华反补贴第一案,标志着中国 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不再成为美国对中国适用反补 贴措施的障碍,也标志着美国反补贴法对中国正 式适用的开始。用美国商务部自己的话说,“尽 管中国已在脱离计划经济的道路上取得成绩,政 府对经济控制和指导的程度使我们在反倾销调查 中继续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然而,考虑到 苏联式经济与中国当今经济的重大区别,美国商 务部不对苏联式经济适用反补贴法的裁定并不构 成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的障碍”
案情简介
• 2006年12月~2007年2月,中国政府、被诉企业金东 纸业、晨鸣纸业、美国行业协会和律师事务所等共提 交了47份评论。 • 2007年1月9日,中国商务部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动议, 临时性限制美国商务部作出裁定。 • 2007年3月30日,美国公布了对中国出口的铜版纸产 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决定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 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产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 200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通过常驻WTO代表团致函 美国政府WTO代表团,就美方对中国铜版纸的反补 贴暨反倾销措施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 • 2007年10月12日,中美双方贸易官员并在举行了第一 轮磋商。
案情简介
• 2007年10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铜版纸反倾 销和反补贴案的终裁结果。决定对中国铜版纸生产商 和出口商征收21.12%~99.65%的反倾销税,以及 7.40%~44.25%的反补贴税,远高于对印尼和韩国两国 生产商征收的税率。 • 2007年11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是否对原产 于中国的铜版纸继续实施反倾销征税令和反补贴征税 令进行了投票。投票结果显示,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 并未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可预见性 威胁。鉴于此,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作 出的反倾销征税令和反补贴征税令被撤销。
对策和启示
• (二)事中应对 • 在针对我国产品的反补贴调查申请被提起并启动后, 如何应对将直接决定最终的结果。我们应从本案中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阶段有重点地做好以下四 个方面: • 1. 建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充分 利用掌握的信息,积极进行国际市场调研,把握他 国对我国的反补贴动向,并及时发出预警。 • 2. 参与调查,积极抗辩。针对我国企业的反补贴调 查一旦立案,相关政府和企业就应该行动起来,研 究对策,联合各方,共同积极准备抗辩。
DS368
中国诉美国铜版纸反倾销案
United States - Preliminary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Determinations on Coated Free Sheet Paper from China
• 2006年10月31日,美国新页(New Page)纸业集团(以下 简称新页纸业)向美国商务部(DOC)和国际贸易委 员会(ITC)提出申请,请求对源于中国的铜版纸展 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 2006年11月起,美国相继对中国铜版纸产品开展反补 贴调查和反倾销调查。 • 2006年12月1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步裁定, 裁定有合理的证据表明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对美国国 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和可预见性威胁。同日, 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邀请公众在30天内就是否对中 国适用反补贴法提交评论,从而引发了各方激烈的讨 论。
能否进行反补贴调查?Fra bibliotek• 中国政府意见
• 中国政府认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要 求美国商务部首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没有这样做的情况下,美国商务商至少应 修正其反倾销时的非市场经济方法,否则, 由于替代国价格的使用已经抵消非市场经济 国家补贴的作用,“两反”同时进行将不可 避免地导致对国内价格的双重计算和对美国 国内产业的双重救济。
反补贴、反倾销措施同时适用?
• 新页公司意见
• 新页公司认为,美国商务部应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 济地位,因为中国政府没有提交给予其市场经济地 位或市场经济导向地位的相应法律法规标准。至于 双重救济,其认为:中国政府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 国内补贴降低了出口价格的主张,非市场经济方法 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计算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 案件中的正常价值,而中国政府提出的替代国价格 的使用将抵消补贴的作用这一主张曲解了替代国价 格的作用和目的,而且在中国加入WTO时,同意 受WTO《SCM协定》以及WTO反倾销协定的约束, 二者都没有对“两反”同时适用作出任何限制。
案情简介
本案争议焦点主要有以下两个:
(1)美国能否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 (2)美国能否对中国同时进行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案件争议焦点
• 中国政府意见
• 中国政府认为,只要美国商务部视中国为非市场经 济国家,就没有权力对中国产品适用反补贴法。理 由如下: • 首先,美国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缺乏法律依据。在 1986年的“乔治城钢铁案”中,美国联邦巡回上诉 法院已经明示美国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 家,这已经形成有效的判例,美国商务部的行为应 受该判例的约束。
能否进行反补贴调查?
• 其次,中国政府认为,即使得到了法律授权,因美 国商务部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反补贴法的长期 实践,已经形成了有约束力的规则(binding rule), 如果美国商务部要改变这项规则必须按照行政程序 法(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ct, APA)规定的程 序先行发布公告并征求公众评议。 • 最后,中国政府认为,美国商务部在“乔治城钢铁 案”中曾得出不可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补贴进行 量化的结论,在商务部没有解决量化难题之前,不 得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
能否进行反补贴调查?
• 新页公司意见
• 针对中国政府上述理由,新页公司辩称: • 首先,美国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不存在法律障碍。联邦巡 回上诉法院在乔治城钢铁案中并没有形成禁止对非市场经 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原则,而仅仅表明了其认同美国商 务部的做法,也肯定了美国商务部在此问题上的自由裁量 权。 • 其次,中国加入WTO时做出了接受反补贴调查的承诺。 • 最后,关于中国政府提出的量化问题,其认为当今中国经 济与乔治城钢铁案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完全不同,美国商 务部对补贴进行认定和量化应该不会特别困难。
对策和启示
• 4. 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已是WTO成 员,将其他成员与WTO协定不符的行为诉诸 争端解决机构是中国政府享有的权利。
对策和启示
本案的特点与影响
虽然本案最终以国际贸易法院作出无害裁决 而宣告结束,但其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示范 效应不可低估,因此,有必要对本案所涉及的法 律适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总结出可供操作的 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提 供参考。
本案的特点与影响
(一)事前规避 • 防止别国对中国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要求政府和 企业充分研究WTO规则关于补贴的相关规定,尤 其是中国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采取支持某产业或 企业发展措施时,尽量采取WTO允许的补贴方式。
对策和启示
• 3. 司法救济。《SCM协定》第23条规定了反 补贴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反补贴措施的司 法审查,是指反补贴措施的利害关系方对反 补贴调查主管机关的行政措施不服或对行政 复议的结果不服,而依据相关法律向有管辖 权的机构(如司法、仲裁或行政裁判所)提 出审查请求,由有管辖权的机构对该行政行 为进行审查后作出判决的过程。我们应积极 利用好司法救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