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作者:曲丰娟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
几年来,小学生不良行为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环节的薄弱。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改革的热点。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呢?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的师长。
学生在学校里要靠教师的传授、指导来获取知识,提高觉悟,形成能力。
因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十分崇敬,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教师首先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延伸到对生活的爱。
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所以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念和信念去启迪学生,这才是德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另外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来,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做到预备铃前到教室;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教师首先要学会关心学生……。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科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前提。
在教学中要想使德育教育有效地实施,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力争做到见缝插针点滴渗透,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巧妙地寓德育于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比如社会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中国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课的定律、原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向
学生讲述这些定律的发明人以及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的感人故事,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学科每一课时都有,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比如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需要。
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要特别重视将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
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
可见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教师的渗透和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这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在课堂训练、课后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德育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
因此教师在选编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育人功能。
比如语文作业:可以写赞美祖国、家乡变化的文章;数学作业:可以让学生统计家中一年的水、电的使用情况;社会作业: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调查周边环境污染状况;音乐美术作业:可以开展唱歌比赛、器乐比赛、书画比赛、“变废为宝”小制作比赛、剪纸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记得有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说这首诗最能揭示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即渗透的内容、渗透的时机、渗透的媒介、渗透的方式方法,同时不可忽视渗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