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已经是早就形成的共识,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今天我们对此更应重点突出强调,因为目前中学生的明道德素养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缺乏爱心,缺少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比较注重个人享乐,经常攀比吃穿,怕吃苦,做事心浮气躁、缺乏意志力,目前在校园内甚而至于出现了拉帮结伙相互争斗的团伙和用金钱买作业、买答案、考试作弊的现象。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对独身子女的娇惯和纵容;学校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丑恶现象(比如: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个人利益是追求的唯一目标、某些干部贪污腐化、一些社会产品假冒伪劣的泛滥等等。

)对学生的影响。

这些造成了学生的迷惑和思想的混乱。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学校更应承担起主要职责,这是一项艰巨也是伟大的工程。

它不只是领导和班主任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

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
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

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对历史上的嘉言懿行和丑闻罪迹应当作必要的哲理性议论。

例如:在讲完岳飞抗金与以“莫须有”罪名被诬蔑至死后,引导学生看教材插页岳飞塑像的图片,然后说明这是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在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大殿重新修茸的岳飞塑像,并指出塑像上方匾额上“心昭天日”四个大字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

接着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个姓秦的状元瞻仰岳飞墓,当看到墓旁秦桧等人的跪像时,愤然吟道:‘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随后又议论道:“在民族间的矛盾纠葛中,曾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但也有一小撮民族败类。

往事已成古史,民族间的芥蒂已消逝,可是英雄的业绩和败类的秽行都不曾被世人所遗忘。

上面谈到的民间传说和岳飞墓的建立,修缮就是一个证明。

”这种议论既渗透着历史哲学,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常能震撼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以深刻教育。

有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长城时,引述了一则新闻报道,说明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看到在地球上有
一条很长的带子连绵起伏。

按经纬度计算,这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然后满腔激情地议论道:“这是从地球上能够看到地球上的唯一建筑物,难怪这位宇航员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是的,长城不仅闻名于人间,也驰名于天上!”在讲述圆明园遭劫的历史时无限感慨地议论道:“圆明园盛衰与荣辱的历史令人感怀,但是它不应该只是缅怀悲叹的对象,而应该是强国富民的历史参照。

从圆明园被焚烧至今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奋斗历史、胜利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

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

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

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

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动力。

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
途径。

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