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1)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1)


(四)计算机模拟法
• 计算机模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有代表 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心理过 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过 程,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 辑分析。通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 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 方面入手。
第三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关于感知觉的研究 • 1、模板匹配模型
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贡献 • 1、实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回归。 •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这是一种 历史性进步。 • 2、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 • 它吸收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的成果,把 人的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引入了计算机模 拟技术,这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 3、初步形成了认知研究中的整体观,强调了心理活 动的动态性。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面临着人机类比和模拟研究的 局限性。
•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模拟探讨高级心理过程,这
的确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途径,促进了心理学的发 展。但人心理的复杂性决不是任何复杂的机器可以比 拟的。 • 2、它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 3、依然未能把心理学统一到完整的理论体系上来。
了改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生活经验和心理实验的支
持。
3.特征分析模型
• 特征分析模型认为,主体首先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特 征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各事 物的特征表进行比较,最佳匹配将获得识别。该理论 认为,每个知觉对象或模式都是由若干元素或基本特 征按照一定关系结合而成的。同时,在长时记忆中贮 存的是各种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名称。 • 特征分析模型是前两种假说的发展,具有更高的抽象 性,也更为灵活和经济,体现了符号加工意义的模式 识别理论的主导观点。其优点在于: • ①、特征比较简单,较容易看到; • ②、可说明模式至关重要的特征间的关系; • ③、使用特征可减少所需要的模板的数量。
2.衰减器模型
• 特瑞斯曼提出衰减器模型,又称中期选择模型。该模型 认为信息通道中的过滤装置是按照衰减方式工作的,它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对输入的感觉信息 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称为外周过滤器。一是在知觉分 析之后,由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 输入信息(追随耳)未受衰减时能顺利激活有关记忆项 目而得到识别、输入信息(非追随耳)受到衰减时因强 度减弱而常常不能激活有关记忆项目,故不能被识别。 但特别有意义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限较低, 因此能被激活和识别,这一过滤装置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三)口语报告分析法
• 1、口语报告分析法,也称出声思考法, 是一种由被试大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 操作时的想法,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 言语化,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 • 2、口语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 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 • 3、口语报告分析法是对传统内省法的批 判与继承,该方法已经被许多信息加工 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
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
• ③、眼动时间:将眼动信息与视景图象叠加后,利用分析软件提 取多方面眼动时间数据,包括注视时间、眼跳时间、回视时间、 眼跳潜伏期、追随运动时间,以及注视过程中的微动时间,包括 自发性高频眼球微颤、慢速漂移和微跳时间,同时可以提取各种 不同眼动的次数,主要是在不同视景位置或位置间的注视次数、 眼跳次数、回视次数等等,这些时间和位置信息可用于精细地分 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各种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 工模式; • ④、瞳孔大小与眨眼:瞳孔大小与眨眼也是视觉信息注意状态的 重要指标,而且与视景迭加可以解释不同条件下的知觉广度或注 意广度,也可以揭示不同刺激条件对注意状态的激发。
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
• ①、眼动轨迹图:是将眼球运动信息叠加在视景图 象上所形成的注视点及其移动的路线图,能具体、 直观、全面地反映眼动的时空特征,由此判定不同 刺激情景下、不同任务条件下、不同个体间、同一 个体不同状态下的眼动模式及其差异性; • ②、眼动的方向和距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考察 眼动方向(角度),这方面的信息与视景迭加可以 揭示注意的对象及其转移过程,并可以结合时间因 素计算眼动速度;
(二)注意的研究
• 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 一,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
• 注意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
• ——双耳分听技术:双声道放音设备或两个不同的放 声设备同时分别给两个耳朵播放不同的听觉材料,要 求被试按照相应的指示语操作,以探明不同条件下被 试分别对两耳信息的检测及加工特征。自布鲁德本特 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 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 不同观点。
2、记忆信息表征的研究
•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被称为知识,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 •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实的信息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有情景性 的和语义性的,其中语义记忆信息的表征理论主要包括网络模型 和特征分析模型两类。 • ①、网络模型:人脑对语义的记忆是以网络形式分层存贮的, 所有概念均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分若干层次,各层次的概念依 次有连线相通,由此构成一个层次网络,概念的特征附着于网络 的各个节点上。
4.心理智源限制理论
• 卡尼曼提出心理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 意看作是心理智源,而人的心理智源在总量上 是有限的。人的心理智源可以在意识控制下进 行分配,努力程度较高的任务调用的心理智源 多,活动效率也高,但当把心理智源全部调用 时,努力程度提高也不能再提高活动效率了。 当人面临不止一项任务时,心理智源将在各任 务间进行分配。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注意分 配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信息加工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包括:因素型实 验方法、眼动研究方法、口语报告分析法和计算机 模拟法。
(一)实验方法
•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 指标。 • 反应时法是其最有效的和最典型的实验方法,主要 包括减法反应时法和加因素法。 •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用减法反应时法 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 ——20世纪中期,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法反 应时法,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 模板匹配模型是根据机器的识别模式提出来的。它 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着各式各样 的刺激物的模板,当输入的刺激信息正好与某一储 存的模板相匹配,该刺激信息就得到破译和识别。 按照生理机制来看,这些模板是由各种具有不同结 构和功能特点的细胞组成的。模板匹配模型得到一 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可能是人的多种模式识别方 式中的一种或其中的一个环节。
1.过滤器模型
•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注 意的过滤器理论,又称单通道理论或早期选择模 型,这种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该 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皮层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 择出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中枢的分析阶段,于是 在信息输入通道出现了瓶颈口式的过滤器。通过 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 其余信息则被阻止在高级中枢之外。
3.晚期选择模型
• 晚期选择模型认为,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的 晚期,过滤装置位于知觉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该 模型假定所有输入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 其中的相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知觉 强度高的或意义较重大的信息获得进一步的系列加 工,然后做出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 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 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贮 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限是很低的。但 是,这个模型不经济,它假设所有输入信息都被中 枢加工。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
1961年《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出版。 1963年美国费城召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标志着人本心理 学的正式诞生。

②、特征分析模型:概念的表征依赖于特征集,任何概念都包 括一个定义特征集和一个描述特征集,两个概念的特征交叉越多, 概念的重迭就越多。
(四)问题解决的研究
• 1、20世纪50年代《思维研究》和 《人类问题解决》的发表, 标志着信息加工理论对问题解决研究的开始。 • ——《思维研究》是Bruer等于1956出版的,主要是研究对 刺激信息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 • ——《人类问题解决》是纽威尔和西蒙等1972年发表的, 这本专著可以被称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研究的 经典之作。 • ——纽威尔和西蒙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可被称为产生式问 题解决理论,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不断进行启发 式搜索的过程。 • 2、关于问题解决的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专家与新手的研究。 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方面主要表现为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 方法类型上的差异。
第十六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 第一节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与传统心理学 1、与早期实验心理学 2、与格式塔学派 3、与行为主义 4、与皮亚杰学派 二、与邻近学科 1、计算机科学 2、心理语言学 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第二节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观点 • 1、心理学可以从不同途径进行研究 • 2、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计算机,其信息 加工系统都是符号操作系统。 • 3、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 过程,从心理物理研究转向心里内部机制的研究, • 4、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 行信息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 5、人的心理不仅是在认知系统中的信息加工,而且是 在人格结构中的信息加工。 • 6、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 研究。
(二)眼动研究方法
• 1、眼动的实验研究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又一先进技术,它可 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具 有重要意义。 • 眼动即眼球运动,它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 • 眼动实验依赖于眼动仪,眼动仪就是记录眼球运动信息的仪器。 • 2、眼动实验研究: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使用简单的眼动记录技术 考察人在图形扫描和文字阅读中的眼动轨迹,以及这些眼动轨 迹与视觉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 • 20世纪中期以前的眼动记录技术存在误差大、操作难和被试 眼动负担较大等缺点。 • 20世纪中期以后,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推动了高精 度眼动仪的研发,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 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