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

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

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

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

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

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

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

”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

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

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

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

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

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是对只顾GDP,不顾人的发展的政绩观的纠正。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见物又见人,才能使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既不是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也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

虽然以人为本是个历史性范畴,但在中国共产党这里却注入了新的内涵。

那就是突出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这种理论上的至高点,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当中没有的,也是几百年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

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既然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又为什么说今天我们提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呢?这里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承认以人为本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另一方面更要看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勿容置疑,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建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手段就是阶级斗争。

所以,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既然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阶级斗争是工人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现实途径。

因而,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进行阶级斗争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就一直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解放而奋斗,应该强调,工人阶级政党从事阶级斗争,并不是偏爱阶级斗争,也不是所谓在夺取政权前无产阶级政党要激化阶级矛盾进行阶级斗争,而是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客观使然。

因为在工人阶级获得合法权利之前,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都遭到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暴力镇压。

工人阶级要取得自身的合法权利,不经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也必须看到,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确实有一个理念转变问题,就是要从领导阶级斗争转向领导经济建设,这种转变说到底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就是以人为本。

所谓新理念,就是从执政的角度,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通过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比,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新理念并不是对原有理念的否定,而是一种新的提升,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提出来的。

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先进性政党,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

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这种利益要求和运动目的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种理念,是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政党所无法达到,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坚持的。

但是,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执政党的地位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面临着挑战。

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

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

”4[④]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以权谋私,要特别注意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本来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法治、公平和自由竞争,如果对执政党的权力不加以科学的界定和监督制约,而是随意延伸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去,明显的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对公众利益的侵犯。

因而,今天提出以人为本,就是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人”、“本”的原则和理念。

在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即为谁发展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

在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即靠谁发展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强调发展依靠人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