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悲的知识分子——鲁迅小说人物简析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学习中心永嘉学习中心姓名朱宁斌学号D20708809015 指导教师黄健2011 年10 月23 日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的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

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来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活动,来分析他们的遭遇不仅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也是当时的社会所逼迫。

同时联系当时鲁迅当时的心理,试图分析鲁迅的心里路程。

关键词:知识分子,鲁迅,封建思想,五四时期,悲剧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4)(一)受封建思想毒害、却偏偏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 (4)(二)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5)(三)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5)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5)(一)《肥皂》中的四铭 (5)(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 (6)(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6)(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7)(五)《药》中的夏瑜 (7)(六)《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 (7)(七)《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8)三、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表现特征 (8)(一)孤独感 (8)(二)牺牲精神 (9)(三)悲剧性 (10)鲁迅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

事实上“鲁迅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是一篇一境界的,没有当时同类题材作品常见的雷同现象——他已经更为系统和深刻地展开了我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时期的社会意识结构及其发展历程,遂使小说的现实主义富有深邃的历史感。

”(1)正是基于对知识分子悲剧人格的塑造,鲁迅把他们内心的扭曲和裂变,把他们与时代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冲突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苦涩地感到,理想和现实如同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一方面,是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的文化传统面临着最艰难的蜕旧变新,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尚未诞生就暴露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一方面‘历史的必然要求’已急剧地敲打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产生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与实现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却严重脱节。

同时,意识到这一要求的先觉者则总在痛苦地孤寂地寻找实现这一要求的物质力量;一方面,历史目标的明确和迫切常常激起最巨大的热情和不顾一切的投入,另一方面历史障碍的模糊(‘无物之阵’) 和顽强又常常使得这一热情和投入毫无效果……”(2)。

故此,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更应该了解鲁迅笔下的三种知识分子。

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在30 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正是基于这种“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和理性精神,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题材之一:知识分子题材。

在他的小说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三种知识分子形像,他们各自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悲剧色彩。

(一)受封建思想毒害、却偏偏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主要是封建社会末期的旧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以统治集团的意志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既践踏了自我人格,也丧失了生存价值,却仍不自知。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封建社会钳制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工具便是科举制,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统治者以科举考试为手段巩固中央集权,而知识分子们便在这独木桥上年复一年地葬送着自己的生命与灵魂,除了科举,他们的心灵已容不下其他。

在这种科举意识的强烈浸淫与毒害下,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便在无形中消解了本我的存在,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人格依附形象,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损伤却不自知,的确可悲可叹。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72页(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5页(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80页作为文化启蒙者的鲁迅,他以理性的眼光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科举制既是封建统治集团禁锢言路、压制批判的工具,更是摧残知识者人格、性灵、思想乃至人生的精神枷锁,它把知识分子这一社会意识与社会文化的主要承载者的精神取向紧紧地束缚在统治集团允许的功名利禄的狭小范围内。

但是,在鲁迅笔下,有着许多被封建科举制度迫害,但是却死心塌地当“封建卫道士”的知识分子。

(二)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类识分子被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撕扯着,他们的人格由此也呈现出分裂的态势:既发出了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声,追求独立的自我人格,产生变革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精神,有不得不因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历史条件的不成熟而屈服于现实。

他们清醒地目睹着自己由奋起归于沉沦,由完整走向分裂,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展示自己的悲剧人生。

这类知识分子主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心灵被两种力量拉扯而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既有了自我觉醒与奋起的清醒意识,又目睹着封建势力的牢不可破,历史条件与物质力量的匮乏。

他们无奈地看着自己由奋起归于沉沦,由完整归于分裂,袒露着的是滴血的灵魂。

”(4)他们同时还可以分为两类。

1、他们曾经被辛亥革命推向社会意识的前沿,有过历史的进步作用,然而,时代条件的局限使他们的进步意识终究敌不过封建意识,随着革命的失败,他们的理想也被摧毁得七零八落,终至沦为了一个行动迂缓,颓丧消沉的庸人。

2、他们一直为革命而努力,至死不渝,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无法唤醒民众,让他们的牺牲,只能沦为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谈资,沦为所谓的“人血馒头”。

(三)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个类知识分子主要是五四时期,他们赶上了“个性解放”、“自由民主”的新时期,然而希望终归破灭,仍属悲剧人格的范畴。

他们渴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人格的独立,并以实际行动去力求冲破封建意识的罗网,但由于缺乏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先进的理想(重建经济基础,进行社会解放),所以仍不能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实现人格独立。

他们的理想终归幻灭,知识分子轰轰烈烈的个性解放运动以一场悲剧性的结局告终。

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一)《肥皂》中的四铭表面上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

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5)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4)鲁迅:《彷徨》,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8,145页(5)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剪刀加糨糊的现代文学讲义之1:鲁迅揭露的淋漓尽致。

《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

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思想给泯灭了。

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

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

“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6)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

“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

”(7)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可悲知识分子形象。

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

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来了封建帝国的倒塌声。

(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屡次科举不中,沦落为一个落魄之人,但是他却仍然已知识分子自居,看不起普通的劳动人民。

他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他不因为偷书而羞愧,不因为被嘲笑而恼怒,可是却为了别人说他不能得中“秀才”而感到颓废和羞愧。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却不自知,整天穿着破旧长衫,即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也不敢有所怨言,因为在他心中,丁举人是“举人”。

但是孔乙己的本我性格里有正直、热情、善良的一面,他的品行比别的顾客好,从不拖欠酒钱,热心地教酒店伙计识字,把茴香豆分给围观的小孩吃,然而他身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封建制度无情地摧毁了,只因他并非科举考场上的成功者,所以只能默默地死去。

封建制度不仅摧残了孔乙己好的一面,也养成了他身上陈腐、卑琐的一面,他坚持穿一身破旧的长衫,开口便是“之乎者也”,他的好喝懒做、不做营生正是封建教育所致,所以等待他的只有穷途末路。

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是当时时代的悲剧。

(6)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302页;(7)王德禄,《鲁迅作品赏析分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版,23页;(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孤独者》以敏锐的笔触记录了一个狂狷乖张的人物终至发出一声“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嗥叫的历程。

主人公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他主张“家庭应该破坏”,乐于接济失意的人和亲近小孩子,反对封建族权,不乏平民意识和进步观念, 然而他的过人之处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认同,流言的诬陷使他丢掉了中学教员的饭碗,他断绝了一切生路,几近求乞。

社会的黑暗扭曲了他的灵魂,在绝望中他只得违志逆行,自暴自弃,“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弃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