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

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

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

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

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

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

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

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

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

不过我并不知道“迫害狂”是个什么症状,鲁迅先生是学医的,想是知道了。

迫害狂?是迫害自己?还是迫害他人啊?其实,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

之所以采用“狂人”这一词来定义这一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愚昧的群众眼里和一个真疯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试图进行启蒙的话。

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以理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

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象征形象。

除此之外,狂人在整部小说中,主要都是在与“大哥”斗争。

他一直以为以大哥为代表的乡亲要将自己烹了来吃,我们应当注意,为什么会是“大哥”和“乡亲”?很显然的,鲁迅先生这一笔是为了在已经很可怖的吃人行为上再加一条更可怖的事——吃亲人。

是的,在那个社会中,封建礼教的吃人是无论吃什么人的。

只要是肉,便要“养肥了,然后他们自然可以多吃。

”而儒教却天天说着“伦理纲常”“孝悌之义”云云,这难道不是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礼教的深刻讽刺么?再一点,鲁迅先生在本书中多次提到“都是他娘老子先教的”。

这句话代表着的便是鲁迅先生对下一代,对小孩子们的那丝担忧。

连孩子们都沾染到了吃人的风气,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所以狂人在最后一刻,会喊出“救救孩子”的文字。

2.《长明灯》中的疯子。

在《长明灯》中,作者通过吉光屯的命名,影射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迷信习俗已经成为了人们长期尊崇的信仰,而所谓的梁武帝点燃的长明灯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的图腾象征。

疯子吹灭了长明灯,象征着反封建斗争掀起的浪潮。

在作品里,疯子尽管是孤军奋战,受到人们的敌视和禁锢,但他浩然的正气使得凡夫俗子感到胆战心惊。

《长明灯》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社会的反抗。

这本书中的疯子形象,与《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一样,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他们是真的疯了么?书中是把他们当作疯子来写的,但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他所颂赞的进步知识分子写作疯子呢?为什么不写成夏瑜那样勇敢无畏、信仰坚定的斗士形象?首先,大家都知道,《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白话小说,这时的鲁迅,写的文章仍然是重于一些隐晦的文字,当然,这两本书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很露骨的描写了,但是如果拿来和鲁迅先生之后的那些文学作品比较的话,它们的确是很隐晦的。

而狂人和疯子的形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其次,鲁迅先生这么写,也正好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现象——进步的人,是要被当作疯子的。

这是社会现实。

在那个年代,两千年封建礼教的约束造就了一批甘愿吃人、并且甘愿被吃的人。

在他们看来,这种社会是正常的,是天经地义的,而作为进步人士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那两千多年的“传统”,这在大多数群众看来,的确是疯了的。

鲁迅先生只不过是将这种现象经文学加工,扩大化地描写了出来。

再次,刚刚觉醒的鲁迅和当时的大多进步人士一样。

他们的进步只是相对于广大群众而言的。

他们本身其实也存在着许多的疑惑,所以,狂人才会无法劝说那些吃人的人放弃吃人、疯子才会孤军奋战,并遭到周遭人们的禁锢。

3.正在觉醒的“我”。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

小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我”,坐人力车去上班时,撞倒一个老女人,没有伤,也没有人看见。

“我”以为还是一走了事,不必自找麻烦,但车夫却主动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分住所。

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我对车夫由开始的不满,继而自愧,最终无比敬仰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本小说是最短的。

线索也极单纯,但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却极其深刻。

本文中的这个“我”,是个值得推敲的人物。

“我”一开始并非进步的,正相反,“我”是一个希望一走了之的人,更甚者,“我”对于车夫的善行,开始时是本着一种不满的态度的,在这方面看来,“我”本不是个觉醒的人。

而觉醒了的人是“车夫”。

车夫显然不会是一个体验生活的知识分子,那他代表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下层民众。

我们从鲁迅先生其他的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的民众,一向是有很深的成见的。

他认为中国的老百姓大多是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形象,而在这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表现的是劣根性,而代表群众的车夫却是一个良善之人。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有如下解释:1.鲁迅先生还是希望中国民众能有善良品质的;2.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民众并不是一味的麻木,或者说,不是认为知识分子是一味的进步;3.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民众的良心只是没有被唤醒,而车夫正是为数不多的觉醒者。

对于本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觉醒历程,鲁迅先生写得较为细致。

我认为本文可以被作为一本教科书。

引人向善,使人觉醒的教科书。

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过的,“我”的觉醒历程,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觉醒历程呢?至于鲁迅先生为何一定要选取“知识分子”这一典型形象来做描写,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的阶级,以“知识”为本的他们,任何时代都承担两项基本义务——建设、改革。

这决定了知识分子的进步性。

如此一来,假借知识分子形象,也就可以更好的抒发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

2.知识分子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另一方面,封建力量的主要掌权派也是知识分子。

在两个不同的知识分子团体中间,夹着的是广大劳动人民,而对于劳动人民的描写,鲁迅先生在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涉及。

而现在,通过对处于社会两极的知识分子的描写,正好可以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社会的总体特征和意识形态。

3.知识分子所了解的东西多于其他任何一个阶层,这决定了他们不会如劳动群众或地主劣绅一般见识短浅、畏首畏尾、抓着一个看法就能活一辈子。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或行为)往往是有所改变的,其中,魏连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形象,对于文学艺术来讲,正好符合了小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特征。

纵观中国文学史,像鲁迅先生这样凭借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获得了不朽地位的,恐怕并不多,这不只是时代所决定的,更多的是由先生的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所决定的。

先生的小说,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现代化起点要从五四时期算起。

而他本人就是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崭新的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及至世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正在这里。

而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无疑是其文学成就的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