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0132182 13数学1班韩荀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

在亚洲大部分国家都过分依赖于世界市场的经济形态下,由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政策以及一些国际投机商的行为,使得当时发展势头迅猛的亚洲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而中国由于对资本性项目的严格管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情况并不多见,成为中国能够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在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各国的时候,中国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遭受巨大冲击,但中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我国首先采取了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政策。

具体措施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

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指导性文件,强调要调整投资计划,扩大投资规模。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由原来的10%调整到15%以上,集中力量建设铁路、公路、通讯、环保、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和扩大投资领域。

我国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货币政策,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增加产出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中央银行一边下调存款准备金,仅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边,降低银行利率,在98年至03年期间,利率一连降了九次。

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同时还加大了出口信贷力度,扩大出口。

我国政府为了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有力的干预,在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开始增长。

然而,2006年12月,按年计算的CPI已上升至2.80%,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加速的苗头。

政府为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抑制房地产泡沫、维持价格稳定,国家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较高的利率,而较高的利率则意味着资本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的稳定与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实施大规模冲销操作,使得央行持有国债面临枯竭的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已经8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轻冲销的负担。

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流动性。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
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3月,法定准备金率已升至10.5%。

200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 转为“适度宽松”。

08年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有:1.2008年4月24日起,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3%调低至0.1%; 2.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13%;3.2008年9月1日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4.2008年9月19日起,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5.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主要货币政策有:1.从一月到六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共五次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存存款准备金率从15%调至17.5%;2.到下半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又多次下调,各项利率也进行了相关调整;3.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

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减少公开市场业务的卖出(即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供应;4.宽松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市场供给量。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而货币政策则适当从宽。

2010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总体保持宽松,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调结构”、“惠民生”,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将由“宽松”转为“适度”。

2010年央行已分别于1、2月份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6000亿元左右;信贷投放方面,央行将2010年全年新增贷款目标定为7.5万亿元,并从09底以来对银行信贷投放节奏进行严格控制.2011年我国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在通胀得到初步治理后,稳增长在宏观调控框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会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在具体操作上更加倾向于放松,突出前瞻性,政策将更加关注经济下滑的风险。

2013年总体上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而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调
整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额和现金流,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致使人民币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趋于上升。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价格总水平(CPI)处于调控目标 3.5%以内,这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