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生命本体论的比较作者: 孟淑媛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曾说,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人,是生命的学问。
作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资源,儒家、道家、佛家都在不同的层次上重视生命价值和终极关怀,追求生命的超越意境。
只有从本体论着手分析,才能透视儒释道生命哲学境界和旨趣的差异及其根源。
一、儒道佛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纬度儒释道生命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面对社会混乱无道的世势,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根本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纬度有根本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宇宙本体论、生命本体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价值论以及在生命境界上迥然异趣。
1、儒家天人关系的轴心——社会纬度儒家自孔子开始开启了经世致用的世俗哲学。
孔子的视野中,最大的天和道就是仁礼之天道,孔子的学说和人生都是围绕恢复周礼展开的。
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并提出“顺正命、防遭命”和“尽人事、知天命”的思想。
在天人关系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倾向。
另外,孔子本身是不相信鬼神的,但却非常重视祭祀——礼文化的“神道设教”功能。
所以,孔子在鬼神之事、死后有知无知等问题虚与委蛇,不给正面的回答甚至表现的常常矛盾。
荀子道破了孔子迂回的奥妙:“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1](第233页)汉人刘向在《说苑•辨物》中也认为,孔子不信鬼神,只是强调神道设教。
[2]后期儒家在天人关系上,分为两条路线:一是鼓吹天命、天道,为王道服务。
董仲舒、韩愈借天人感应、天能赏攻罚罪理论,把天命等同于君命、王道,用以神道设教;二是,认为天道无为、人道有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天论、王充的天道自然论、柳宗元的天人不预,认为天命、天道其实就是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对于命运,儒家的态度因此有些矛盾,在政治领域,强调巡天道、顺天命;对于个体来说,强调人对自己人生、命运的主宰,孟子说“求诚在我”,程颐说“唯义无命”、“求在我者”,陆九渊甚至提出“吾心即是宇宙”,朱熹说“人事尽处便是命”,仅把命的地盘留给无可奈何的偶然性上。
荀子力主“知之不若行之”,王充著《论衡》揭扬朱“疾虚妄”和“见用实事”,韩愈批佛,理学崇理,核心都是反复强调道德践履的道德经验主义,有着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所以,从天人关系来说,儒家最高的道就着眼于人、社会本身:儒家高度肯定人的力量、智慧、权力和价值,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力图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链条和价值体系;儒家思想中,最高的权威实际上不是神学或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而是社会法则或者世俗权威;最高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人和社会本身,在于世俗生活和此岸世界。
所以儒家哲学本体论的建构是以现实社会为纬度的经世致用的哲学,现实主义、理性主义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2、道家天人关系的轴心——自然纬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十八章》)道家的哲学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真相的深刻反省以及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基础上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4](《七十七章》)把现实世界和世俗社会看作是违反自然、人生的污浊世界,看作造成人异化、扭曲的根源,崇尚“自然之天”。
道家的“天”是无人格、无意志的自然之天:“无为为之之谓天。
”[5] (《天地》),通过庄学的进一步抽象,道家的“道”、“天”、“自然”在道家已经融、同为一体,因此,从更深刻、更广的意义上探讨道家的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探讨自然之道与人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四十二章》)道家的最高存在是“道”。
老子说:“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7](《二十五章》)人虽是万物的精华,但在四大中居最下品,自然之道是最高的法则,人要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
无论是老庄道家、黄老道家还是玄学新道家,都以自然之道为最高法则,追求超越现实、世俗之囿限,强调人性的至真、个性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
跳出了个体人和群体人的囿限,追求超越于人自身的自然之道,一定程度的排斥世俗之务,从哲学意味及超越性上,很显然,比儒家的超越性更胜一筹。
3、佛家天人关系的轴心——缘起佛教的产生旨在反对种性不平等制度,反对婆罗门教神创说,提出了自己极具特色的宇宙和生命本体论——缘起说。
“缘起说”跳出社会和自然的局限,把宇宙万法都纳入视野之中:“诸法从缘生”,包括宇宙万法中的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根据各自的原因和条件而生成、发展的;“诸法从缘灭”,当这些原因和条件——“缘”变化或消失了,这些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佛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本身都没有自性,本性为空;“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逃不开“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的法则。
缘起性空,是佛家生命观的基础,它并不是一种无本体之学,而是“以空为体”,否定实体性、本原性的空性本体之学。
发展到后来,小乘佛教的业感缘起论、大乘瑜伽行派的赖耶缘起论、《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大乘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禅宗等给出了新的思路(密宗除外):1、一切万法是佛、真如、真心、法界、如来藏心的显现。
2、由于诸源互摄,每一事物都包括理之全体,推出真如与万法相入相即。
3、一切万法的本原归于众生业力的感招、众生阿赖耶识中所含业种的变现。
4、人心是宇宙的本体:“万法唯心”、“即心即佛”。
这几种思路逐渐发展,把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一方面,佛家假设了一个至真至善、圆满自觉、不生不灭的一种超自然、终极的本体,它是变现世间万法的本体;另一方面,从认识上说,佛由心生,众生皆有佛性,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又使心识成了万法生灭的根源。
这样佛教本体论就由“空性本体论”演变为“心佛合一”的“两位一体”的一元本体论。
“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总是超开人来说话,更不复归到人身上——归结到成佛”[8] (第7页),“佛教以人为目的,却恰恰采取了反对人的手段”[9 ](第59页)佛教宇宙论通过缘起学说构建了心性本体论和“心佛一元本体论”,以超越自然、社会的宇宙视野,否定了世俗存在的意义,又为众生成佛,超越自然、社会提供了内在可能。
可以看出,儒释道本体论的差异,导致了三者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
在思维方式上,儒家崇刚健,乐观正思维,反求向外,迎合入世;道家重阴柔,反思维,重批判反思,反求向内,避世出世;佛家以圆融思维,消除物我、他我、彼此的分别,在入世间参悟出世之道。
二、儒道佛生命本源说哲学本体论的差异,使儒释道三家在生命本源问题上给出的思路也是迥然不同的1、儒家生命本源论:天道无言在现实主义、理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下,关于生命的根源,儒家没有作更多形而上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解构,儒家只是认为,生命的产生就像是万物的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天地之气和合而成。
生命现象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过程。
例如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0](《大雅》)“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11] (《系辞下》)“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这种思想被孔子继承了下来,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2](《阳货》)而这里的天,不是神学或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宇宙之天。
在儒家看来,生与死的生命现象完全是自然而又必然的过程。
在儒家看来,生命源于天地:“天地合而万物兴焉”[13](第126页)。
儒家思想认为天道是自然的,天地化生万物也是自然的:天地自然演运,万物自然生成,并没有什么在背后主宰。
人的生命同样源于天地,与万物是同体的。
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死亡是对生命的终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过程本身。
人这个类本身,儒家生命意识的本质不在于超脱生死,而在于凸显生命的价值。
杨雄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14](《君子》)人的生死,如四时代谢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任何想改变的的想法,都是误入歧途,徒增困惑。
朱熹认为生死就象昼夜更替一样自然。
儒家对于生命的根源,没有过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描述,而是更多的关注生命的社会属性,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放置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
2、道家生命本源论:道生德成道家认为“道”是植根于自然之中、存在于宇宙大化流行之中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和客观精神。
老子《道德经》开篇即把道视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者,万物之奥。
”[15](《六十二章》),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还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对于万物生命具有根源性、创生性。
庄子认为“道”是生命产生的最终根源。
人的形体、容貌、精神以及整个生命都是由“道”产生的、存在和变化的,所谓“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16](《知北游》),所谓“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17](《德充符》)黄老道家也都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限的、最初的存在者,是万物之本。
“道”是如何化生出有形的生命的呢?老子将万物和生命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18](《五十一章》)“德”是一个哲学范畴,指道的功用或显现。
“德”是连接生命力“道”与生命体“形”的中间环节,是指万物尤其是人得于“道”而形成的各自的内在特质,是决定生命之成为生命的现实根据。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物得以生谓之德”,把“德”看成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本质和本性,与“形”相对。
黄老道家在以上观点基础上,提出“德”是“道”对万物的施舍,是万物成其为自身的内在本质;“德”是人得于精气而形成的内在生命力。
《淮南子》中的“德”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之德、阴阳之德、五行之德、生命之德,后三者居多。
总的观点是,“德”是“道”的生命力分散在万物之中形成具体的生命力。
“道生德成”是道家总的生命本原观,“道”是生命产生的终极根源,“德”是生命形成的现实根据,使生命观在本源论层面表现为道德观。
3、佛家生命本源论:缘起和合佛教由“缘起性空”,对整个世界提出:“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19]的思想,认为万法之间相即相入,重重缘起,无穷无尽。
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人的生命也是因缘生灭,是空;生命因缘而在三世六道中轮回、流转之苦。
《楞严经》卷四云:“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佛教的本旨就是教得终生如何认识到“诸法皆空”,人生皆苦,领悟世界真如本体,寻求人生解脱之道。
佛教认为宇宙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处于重重因缘关系网络中,宇宙间各类生命实质上是一个整体。
《华严经》:“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
帝释殿网为喻者,须相识此帝网以何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