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练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历史人教必修三)

【提高练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历史人教必修三)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中国书法发展史,有书法艺术的三大古风之说:晋韵、唐法、宋意。

下列书法作品体现晋韵的是()
2.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逐渐走向繁复化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实用性不断增强
3.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曾有一首《和谢秘书西湖马上》:“表里湖山极目春,据鞍时此避埃尘。

苍苍烟树悠悠水,除却王维少画人”。

林逋的评价如此之高,最有可能是因为王维()
A.对山水描摹惟妙惟肖 B.开后世文人画之先河
C.是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 D.身处中国画成熟时期
4.“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終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材料反映()
A.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B.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 D.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5.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6.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

”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7.宋以后是戏曲的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

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8.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9.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除了剧本的文学性之外,还将音乐、歌唱、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中的形式美要素提炼出来,按照舞台表演的要求加以重新熔铸。

齐如山先生指出:“中国剧乃由古时歌舞嬗变而来,故可以歌舞二字概之。

”这反映中国古代戏剧的特征在于()
A.音乐与歌舞的结合 B.受阳明心学思想影响
C.艺术传统源远流长 D.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题
10.京剧是在继承昆曲等剧种艺术元素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史载:魏良辅能谐声律,梁伯龙起而效之,考证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纶》、《浣纱》诸曲,“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唯《浣纱》不能”。

《浣纱记》是以春秋吴越交兵为题材,叙述西施亡吴的故事,揭露了昏君、权奸误国的种种罪恶,对明朝日渐腐朽的统治提出“居安思危”式的讽喻。

——王永敬《昆剧志》材料二 1905年,京剧改革家汪笑侬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孝农(笑侬)等排一戏名曰《苦旅行》,取波兰遗事,内容甚富,表明不爱国之恶果,与无主权国民之苦况,以证波兰亡国原因。

中段插写非洲红种野蛮统治,相形之下,足见我国民非劣种,实有优胜之资格,大有可为。

”时人评价说:汪笑侬“盖欲借舞台现身说法之地,以达其勖(勉励)世警人,革命排满之目的也”。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浣纱记》的创作风格。

结合所学指出“梁伯龙”对昆曲发展
的贡献。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汪笑侬的京剧改良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晋韵指的晋人尚韵,韵,神韵,气韵,大多指的是二王所开创的行书,A 项是篆书而不是行书,故A项错误;据所学B项是行书结合图片文字“羲之”可知符合晋韵的特点,故B项正确;C项是汉简而不晋代,字体属于隶书而不是行书,故C项错误;D项是楷书而不是行书,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汉字发展演变逐渐去形象化,故A项错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逐渐走向简单化,故B项错误;草书将写意发挥到极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书写越来越简单规范,实用性不断增强,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题干中“…除却王维少画人”为点睛之笔,侧重不在描绘山水,故A项错误;题干中“…据鞍时此避埃尘…除却王维少画人”的这两句是主旨所在,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境,开启宋元明清文人画,故B项正确;宋代林逋是著名隐士,淡薄名利,C项解释无法说明题意,故C项错误;中国画成熟期应该是宋代,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根据材料“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終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一商的时代”可以得出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故A项正确;据材料“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可知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们終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可以得出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商代尚未出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 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依所学,清中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强化,故A项错误;依所学,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不是戏曲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依所学,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项错误;依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根据“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可知京剧产生的重要前
提是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A项正确;商人在北京建立会馆属于北京具有的资源,但没有理念,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B项错误;北京地区的贵族及官员是京剧的听众,但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C项错误;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给京剧的产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关羽被帝王加封称号反映了统治者的倾向,但不能说明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关羽在道教中的地位,不能体现儒道佛合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及佛教对关羽的神化,不能体现市民文化的需要,故C项错误;关羽被加封的称号中突出了“忠”、“义”等观念,说明统治者借关羽来强化忠义等思想,戏剧在社会上发挥了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京剧不属于民间通俗艺术,没有体现出其联系百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故B项错误;材料中京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由题目中“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将音乐、歌唱、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中的形式美要素提炼出来”得出音乐与歌舞的结合,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王阳明的心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时代的大变迁,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商品经济发展与戏曲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答案】(1)创作风格:借古讽今。

(或答“用历史故事来批判现实”,2分) 贡献:首次用昆腔写作传奇戏曲(或答“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2分)
(2)思想:京剧要表达爱国思想,要鼓舞民族自信心,要注重教化功能。

(4分,任意答
出2点给4分)
成因:近代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分,每点1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一“对明朝日渐腐朽的统治提出‘居安思危’式的讽喻”,可得出借古讽今。

第二小问贡献,“梁伯龙起而效之,考证元剧,自翻新调”,首次用昆腔写作传奇戏曲。

(2)第一小问思想,材料二“表明不爱国之恶果,与无主权国民之苦况”,可得出京剧要
表达爱国思想;“足见我国民非劣种,实有优胜之资格,大有可为”,可得出用京剧鼓舞民族自信心,注重教化功能。

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材料“1905年”“革命排满之目的”,可得出外因(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和内因(清政府的反动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