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分析题(二)

材料分析题(二)

高考历史冲刺试题材料分析题(二)1、(25分)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等《中国全史》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大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等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材料五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拥有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12分)(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13分)2、(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世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象山先生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8分)(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5分)(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6分)(4)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6分)1、(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

(2)表现: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政府放宽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

发展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

(3)分歧: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

(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

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3、(25分)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

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量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材料二“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材料三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

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

(6分)(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简要指出欧洲历史上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6分)(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6分)(4)材料三中“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试评价这种现象。

(7分)3、(1)欧洲食糖产量少,比较珍贵(物质生产的匮乏);人们处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禁欲主义盛行(基督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宗教的禁锢)。

(2)政治上: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或答民主制、代议制的确立);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3)观点一:同意这一观点,认为习俗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理由:它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等等。

观点二: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生产力发展改变习俗。

理由: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习俗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4、(25分).生产工具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对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发生影响的方式是大家所熟悉的。

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施运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全球通史》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铁器的应用对当时农业生产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6分)(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统治者力图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结果。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

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

这是因为,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之前,企业实施规模生产难以控制棉纱、棉布的质量,布商字号为了把握市场、保证信誉、追求利润,放弃最初的加工程序,向农民和城市个体手工业者收购质量合格的棉布初成品,再设法精加工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要。

……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

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织市镇44个。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材料二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

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

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

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

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据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间手工业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12分)(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开展工业革命的因素。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3分)4、(1)农业生产地域的扩大;水利工程的修建;耕种方式转变为铁犁牛耕为主;土地制度发生变化,促使了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

(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从法律上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的经济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起封建制度;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下郡县制的政治变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