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考试高度仿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一

2012年初中政治教师招聘考试高度仿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一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专业基础知识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 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 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20 分)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

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绝对高回报”、“百分之百的高收益”,这是在不少投资类广告资料上经常可以看见的一些说法。

这表明()A.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风险也越高B.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灵活性也越高C.该投资对象是非常值得购买的D.投资收益的高低与投资的安全性无关4.“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

这表明()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5.2009 年是达尔文诞辰200 周年,他发表于1859 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思所以危期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

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8.2009 年5 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成员国会议研究防控甲型H1N1 流感的对策。

中国政府表示,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将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并提供必要的防控物资、经费和技术支持。

这表明()①解决国际问题必须通过国际组织②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的纽带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

这种思想()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10.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 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4 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该题均无分。

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1.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

从哲学上看()A.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B.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C.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D.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12.江苏华西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华西村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

“吃透两头”就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吃透”本地工作实际。

“两头一致”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

这体现了()A.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C.综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13.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已生效的法律共有230 多部,其中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这体现了()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发挥了立法职能B.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C.法律已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D.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正在逐步落实14.近年来,具有专业技术等级的专业技师严重短缺,技能等级越高,短缺程度越严重。

其中,对一级技师的需求量是供给量的3.2 倍。

上述事实说明()A.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结构失衡B.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总量失衡C.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D.年轻人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15.近年来,手机短信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

但是,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短信陷阱”。

“短信陷阱”侵害了消费者的()A.求偿权B.自主选择权C.知情权D.公平交易权16.过去20 多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了近10 倍,年均递增10%以上,其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占据主导。

但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仅占四成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高达70%以上。

这表明()A.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还比较低B.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取得巨大成功C.传统服务业发展过快成为当前第三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D.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17.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A.“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B.“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C.“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D.“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18.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A.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C.完全运用市场经济原则D.对农民进行职业素质培训19.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20.“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

同时信用制度加速了这种矛盾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的解体的各种因素。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A.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B.促进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的形成C.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和解体要素的形成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国内房价一路攀升,居高不下。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房贷利率、首付比例的调整来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进一步上涨,然而房价上涨风似乎难以止住。

提高利率对房价市场的影响不大,相反,很多工薪阶层反而为利率的调整增加了还贷负担,而市场炒房风,却难以禁止,此外房产商虚拟交易、囤积居奇、哄抬房价、扰乱市场秩序等违规行为进一步助长了房价的攀升之风。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学的哪些原理?(5 分)(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果你是政府决策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让更多的人有房住?并简要阐述理由。

(5 分)22.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村有30 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

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 元补偿款。

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 万元。

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

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 元。

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 元。

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

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 元。

材料二2003 年、2007 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指标2003 年2007 年年均增长速度GDP13.58 万亿元25.73 万亿元10.8%财政收入2.17 万亿元5.13 万亿元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 元13786 元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 元4140 元6.8%材料三我国政府2008 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

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 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 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1)结合材料一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 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 分)(3)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

(4 分)2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国家发展民生水利的举措。

(5 分)(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