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P.7)2、道德的基本功能(P.11)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P.15)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2、教师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1、大学精神的内涵(P.48)2、现代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P.55)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66)2、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0)3、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3)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6)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及确立依据(P.84)第五章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1、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2、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P.104)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1、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P.117)2、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P.135)第七章高校教学中的道德问题1、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46)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1、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P.158)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1、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师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过程(P.195)2、师德修养的要求(P.203)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P.216)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P.224)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P.231)第十二章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道德成长1、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P.242)2、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P.252)《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考试题型、分值及考试时间一、考试题型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案例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二、考试时间:90分钟《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讲课提纲(仅供参考)第一章导论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P.7)(1)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同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一般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制约主要表现在: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当然道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表现在它对社会发展既可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不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整方式,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①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都是制度化的规范);②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③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一种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道德的基本品质可概括为: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自身的存在。
2、道德的基本功能(P.11)道德的功能指道德的社会作用(要反对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1)道德的调节功能;(2)道德的论证功能;(3)道德的教育功能;(4)道德的导向功能。
此外,道德还有认识功能和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生活和交往的作用。
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P.15)(1)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①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人际关系;②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2)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①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②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③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④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
⑤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4)严格自律,以身作责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1)教育劳动对象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动性的人。
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的任意加工有本质的不同。
(2)学生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
①学生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接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有“主动权”;②学生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反作用:接受或抵制教师的影响。
(3)因此,教师劳动的效果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单方努力和能力,而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4)教师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使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2、教师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1)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高度社会化和分工的更加复杂和精细,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
与其他部门相比,教师职业最富有创造性(2)教师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一代的过程。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3)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呼唤创新人才(人才素质综合化、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多样化),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教师劳动的重要内容。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劳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序或方法可以套用,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
(5)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内容上也必须如此。
(优秀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艺人,而不是搬运知识个“壮工”)(6)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认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
“教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8)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
教师应自觉意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一代新人。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
(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
(3)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1、大学精神的内涵(P.48)(1)学术自由的精神学术自由:“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压力的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
”(2)独立自治的精神独立自治: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
(当然并不意味着学校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
它既表现为一种热爱科学、追求科学、为科学献身的意志,有表现为一种不迷信、不武断、不盲从、不附和的理念与态度。
其核心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真”精神。
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自身的自由与完善为终极目的的价值信念和思想态度。
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旨在求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旨在崇善。
(4)开拓创新精神大学内在地充盈着的开拓创新的精神。
无此,大学的“大学性”将受到质疑。
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一是指科学研究要创新;二是指人才培养要创新;三是指大学是新观念、新知识和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成为社会新文化的的“生长点”,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5)理性批判的精神首先,从文化传递的视角来看,大学是整理、选择、保持、传递和发展的文化场所。
其次,从思想发展的视角来看,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交相汇集的场所。
再次,从社会进步的视角来看,大学不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而是社会理想的制定者与实行者。
2、现代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P.55)(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3)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4)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66)(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②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首先,教学过程必然是育人的过程;其次,教好书要求育好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保证。
③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需要。
(2)教书育人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②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③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2、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0)(1)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①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③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2)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②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③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④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3、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3)(1)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①教育公正是社会总体公正的要求公正的本义是指公平、公道、理公、道正、公而无私,正而无邪。
教育公正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
社会公正原则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必然要求教育公正。
②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
③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2)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持真理②办事公道③一视同仁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6)(1)二者的不同:①产生的时期不同②社会作用的特点不同③法律有更强的刚性度④作用范围不同(2)二者的密切关系①根本原则相同②在作用上相辅相成③多方面交叉重合④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确立依据及具体要求(P.84)(1)基本内容:①现代教育应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②应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2)确立依据①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
②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
③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3)具体要求①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