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悲剧与喜剧•悲与喜是人生情感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生审美体验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在悲喜情感的超越中,人们通过否定性的方式,超越自我,体悟人生。
这样悲与喜的情感就成为一种审美对象,进而体现为审美形态,就是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美学悲剧与戏剧悲剧不同,但多表现在戏剧中。
悲剧主人公一定要有所追求。
小说的悲剧性.——美学上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是一种审美形态,把它与作为体裁形式的悲剧艺术不要等同,它的发展与悲剧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悲剧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分析:它与崇高的内涵有相容之处,但更强调那种精神性的价值,所谓“以悲为美”,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1)悲剧的出现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
•古希腊悲剧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命运观”的出现是源于人的有限性。
•人把与自己树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之于命运;而相应地,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的生存境遇。
•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2)冲突、抗争、毁灭与永恒。
因为毁灭的是肉体,永恒的是精神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3)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
•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
•在人的存在体验中,在存在的价值实现中,正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伟大与崇高,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使人能“以悲为美”、“化悲为美”。
(4)在悲剧中包含着积极的人生审美意义。
•因为悲剧审美的核心是对命运和冲突的抗争,正因为面对强大的对象,明知不可匹敌但仍奋起抗争,这就昭示了人的存在实践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2、特征:(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的价值的肯定。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预言被俄狄浦斯知道后就一直靠理智和道德来避免,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最终千辛万苦回避的事还是发生了。
最后他自刺双目,流浪而死。
•所谓“富贵成乞丐,明目变盲人”。
但是这种对人自身力量的否定如何能产生个人震撼和感动呢?•在他自刺双目的悲惨结局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他超越自我所带来的悲壮的审美价值,而这种价值正是使人在否定中看到肯定的人生。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俄狄浦斯的伟大在于当他无法逃避宿命时,他能够克服它,所谓克服就是及时承受。
“这个恐怖是我的,”……“除我之外,无人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它”。
当他以有意识的行为为自己无意犯下的罪过担当起责任时,这种担当使原有的担忧和恐惧都被克服了。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悲剧是对基于存在的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悲剧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在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
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二)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1. 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
定义悲剧,提出悲剧的作用、效果•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心灵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与恐惧)悲剧的效果,怜悯悲剧主人公,恐惧自己的状态到积极情感的转化过程。
这一根本特征构成了悲剧理论研究的核心。
戏剧的复杂性,这种效果在戏剧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激发情感又幻化情感悲剧的发生是由于悲剧主人公的过失带来,它不同于黑格尔的悲剧2. 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
•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也可以是人的心灵与心灵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代主题。
他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来阐释悲剧的本质,对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艺术在悲剧中就是强调矛盾冲突3.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这是美学史上一大进步。
•认为悲剧是日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
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遭遇不幸,就是因为他们越过了日神精神的信赖自我的安尽静坐,回复了酒神一般的原始本性。
4. 克尔凯戈尔推进了现代悲剧理论的发展,使得现代悲剧理论出现了立足于存在论解释的趋向。
存在主义•他提出的悲剧的“罪孽说”和“焦虑说”。
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就围绕对罪孽的理解而展开和推进。
偶然•焦虑指个体的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
焦虑来源于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的无所适从,带有一种荒诞感焦虚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
三、喜剧(一)内涵和特点•喜剧以“笑”为载体生理上的笑不是戏剧,有一种快感,快感背后有更多的意味,因此,笑及其原因的探讨就成为喜剧理论的核心。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
《拉伯雷研究》-喜剧。
笑中的真理,关涉人生。
喜剧是以笑为载体的。
《西方喜剧新观念》•喜剧包括滑稽、讽刺、幽默等次级形态,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
•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同时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因此是一种严肃的笑,所以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悲剧的,所谓“含泪的微笑”。
黑色幽默(也带有荒诞的状态)1. 内涵:生命的深在的内涵(1)马克思用“喜剧”来指一种社会历史阶段,指出了喜剧的根源也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结果一定是正义的力量取胜(2)喜剧的原型是原始狂欢,朱立元的另一版本美学、杨春实《美学》、自考教材。
狂欢。
包含着人们更多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以及对人们对存在的反思,喜剧的价值载体只能是艺术作品还有人生。
(3)喜剧一般是以形式与内容悖离为主要特点的。
小丑•“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也就是撕开假象和伪装,暴露其实质。
撕破假象与伪装之后的暴露,使对象变得更加渺小空虚、可怜可鄙、毫无价值,这就使人们不可能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所以喜剧感必定反映为笑。
•这里的笑包含的是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在笑声中激起人们最后埋葬旧事物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是肯定性的价值。
2. 特点(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在以笑为主的特征。
(二)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1. 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人性的缺陷的批判2. 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较有深度的是康德。
预期失望。
生命机械化(卓别林)3.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
4. 马克思、恩格斯将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冲突之上。
5. 在现代美学理论中,更多地把喜剧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
四、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1.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比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1)戏剧中的悲喜剧是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的成功呈现。
(2)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2.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3. 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4. 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
第四节丑和荒诞•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审美形态。
•丑与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丑是一种不和谐和否定性的价值,荒诞是一种虚假的和谐和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的混同、错位。
•丑与荒诞的内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丑: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范畴,其次是社会历史的范畴,再次才是美学范畴,审美形态。
(一)丑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
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1)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成(2)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相关。
丑的意义(美学中):衬托美、(转化为美)显现真。
丑比美更深刻。
丑转化为美《欧米艾尔》罗丹,典型。
丑的东西此时是一个典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就转化为美。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丑,是什么导致了这条路……即造成了这种性格的一切因素。
2.特点(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中生成美,怎样对待这种丑等形式。
(二)“丑”的形成1. 古希腊时期的美学理论框架中,对丑的认知是从形式的关系入手的。
2. 丑仅仅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形态。
原因:以书为准(1)与古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
(2)与希腊风气中美善统一的观念密切相关。
(三)“丑”的理论的历史考察1. 传统:丑的价值并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下可以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通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
2. 文艺复兴后,审丑的加入使得审美活动趋向了复杂化。
审丑与审美的分化趋势出现。
3. 19世纪,罗森克兰滋出版了《丑的美学》,标志着现代丑学的开启。
4. 在现代艺术中,对于丑的形态的表现,成为一个基本的主题。
考察任何对象向下从人生实践,向上从哲学转变丑的审美形态的生成的思想基础——西方现代哲学,现实基础——西方现代艺术二、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用生命去追求的而追求的却是无意义的。
看似和谐,虚假和谐。
审美形态荒诞与荒诞现象不同。
既有肯定价值又有否定价值,肯定的就是荒诞的之之以求,否定的是他的无意义。
“我看见我的生命你的死亡,我那在继续的生命,你那在继续的死亡。
”(1)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但荒诞的形式是与内容相符的,并不像喜剧那样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悖或形式所造成的假象,所以荒诞不可能让人发笑。
(2)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
(3)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它不像崇高悲剧那样知道抗争什么,他就是知道了也无法抗争与拼搏,更不会有对抗与超越。
(一)荒诞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1)作为现代审美形态的荒诞,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不能理解的,它包含的是人生存在的意义的虚无和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