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082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掌握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设计、规划与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设计、施工、运营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为新开设的专业,暂定如下。 1. 课程体系 1.1 课程设置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类课程,其中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 (2)工程基础类课程 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管理、土建基础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应包括生态学原理、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工程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知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专业类课程 应包括环境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基础知识,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及设备设施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等。 2
1.2 实践环节 (1)实验 包括环境生态监测实验、生物实验与统计和环境生物学实验等。 (2)课程设计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课程设计。 (3)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4)科研创新 具有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机制,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1.3 毕业设计(论文) (1)选题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人一题,学校应制定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及保障机制。 (2)内容 毕业设计: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任务的提出、方案论证、设计与计算、技术经济分析、结束语等,并附有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计算书。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技术调查、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绘图和写作、结题答辩和专业文献翻译等内容。 2. 师资队伍 2.1 专业背景 (1)从事本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至少与环境生态工程类专业相关。 (2)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学历毕业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或生态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人数应≥50%。 (3)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2 工程背景 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的教师均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 3. 支持条件 3.1 专业资料 专业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及交流资料等内容。拥有一定数量完整的成套工程设计资料(包括图纸、手册、设计说明书、设计标准等)等。各类资料能满足教学要求,并能定期补充新出版的资料。资料查阅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3.2 实验条件 3
应具有满足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施工等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的专业实验室与实验装备,有足够的专职实验室人员。四届在校生生均使用面积≥5m2。 3.3 实践基地 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应与环境生态工程的专业密切相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满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
四、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五、核心课程 环境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基础与图像处理、环境生态监测、环境生物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恢复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 基础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公益劳动等。 2. 专业实践环节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验、计算机操作训练、课程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湿地生态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 3. 综合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
七、学制及学分要求 1. 学制 四年,学生可在3-6年内修完本专业规定学分。 2. 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88.0学分方能毕业,其中: 必修课程160.0学分,包括: (1)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必修部分54.0学分; (2)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35.5学分; (3)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必修部分28.5学分; (4)实践教学37.0学分; (5)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的必修部分5学分(包括军事教育、形式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教育、安全教育、金工实习)。 4
选修课程28学分,包括: (1)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中的公共选修课程8学分; (2)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中的选修部分15学分; (3)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的选修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课外创新)5学分。包括: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学科拓展等,具体要求见本培养计划第十六款“社会实践与课外创新学分学分获得办法”
八、授予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 课程体系概况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通识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德育类、数学类、物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体育类等;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化学类、生物类、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实习、实训、实验、各类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等。 2. 课程体系分类 (1) 理论课程体系。主要有生态学基础理论课程群、生态规划与工程设计类课程群、生态监测与污染治理类课程群、生物类课程群和生态风险评价课程群。生态学基础理论课程群: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等;生态规划与工程设计类课程群:生态工程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生态监测与污染治理类课程群:环境生态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生态污染物分析等;生物类课程群涵盖课程:环境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生物实验与统计等;生态评价课程群: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 (2) 实践性课程体系。包括各类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训等。其中课程设计类涵盖课程:恢复生态工程学、生态规划与设计、遥感原理及应用等。 (3) 相关素质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就业创业》等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由相关课程承担单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安排。 5
课程类型 课程类别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必修课 926 846 80 54 28.72% 选修课 128 128 0 8 4.26% 小计 1054 974 80 62 32.98% 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 568 466 102 35.5 18.88%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 必修课 456 424 32 28.5 15.16% 选修课 240 240 0 15 7.98% 小计 696 664 32 43.5 23.14%
实践课程 必修课 210 210 37 19.68% 小计 210 210 37 19.68%
素质拓展与创新 必修课 - - - 5 2.66% 选修课 - - - 5 2.66% 小计 10 5.32% 总 计 2528 2104 424 188.0 100%
总学分 188.0 各课程课内外实验(实践)、公共实践、创新实践和集中实践学分之和为60.38学分,占总学分的32.11%。
十、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学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Ⅴ
符号说明
“☆”入学教育 “--”理论教学 “**”军事训练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分配 “○”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
“△”公益劳动 “==”寒暑假 “%”机动 “:”考试 “##”教学实习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