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概述】一.定义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
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
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
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
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
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1.病名《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
(癔病)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病例皆属情志之郁,受精神因素影响,但有的人不病,有的人病,关键在于素体虚弱。
4.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木郁达之”《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充分认识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三.范围(西医病名)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⒈情志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⒉体质因素二.病机病机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1.病象:共同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易怒喜哭、失眠、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各种复杂症状。
2.病位:肝、脾、心,累及血分。
(与情志关系密切的脏腑)肝: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脾:忧思伤脾(湿、痰、食郁)心:忧思伤神,心血耗伤,心失所养3.病性:发作性疾病——时好时坏疑难病——治疗困难,除需要药物治疗外,还须精神治疗分虚实——初起为实证,久则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4.病程:有长有短,取决于病因能否及早解决病程长则治疗难病程短则病因解除。
综上:郁证的病因分内外,在外为情志所伤,在内则因为脏器易郁。
病理变化与心、肝、脾关系密切,初起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经久不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病机关键: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病史: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程度不同的情志不畅病史,或精神创伤。
典型的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易怒喜哭、失眠、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各种复杂症状。
性别年龄: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绝经前后亦易见经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为咽中如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多为中年女性,每因情志不畅而发。
虚火喉痹为青、中年男性多发,多因烟酒,辛辣饮食感冒而发病。
除咽有异物感,尚有咽痒、咽干、灼热。
常咯出藕粉样痰块。
2.噎膈与梅核气共同点:咽部梗噎不顺不同点:噎膈病位在食道,由酒食、情志不畅致食道狭窄。
多发为中老年男性,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不能食,且形体消瘦。
梅核气多发于中年女性,咽部阻塞,时好时坏,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饮食不受影响。
3.脏躁与癫狂郁证中心神惑乱所致的脏躁一证,常有精神恍惚,大哭大笑,苦笑无常等表现。
脏躁多发于中年女性,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发作,不发作时如常人。
癫狂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能自行缓解,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等,缺乏自知自制能力。
注:中年以上者,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
(头部,食道,胃等)【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六郁之病位:肝——气、血、火郁;脾——食、痰、湿郁;心——虚症(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阴亏虚、心血不足、脏躁);2.辨虚实实六郁;虚心失所养,脾失化运,肝阴不足;二、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开郁,怡情易性具体治法:实证—理气开郁,并配合活血、化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虚证—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虚实夹杂—补虚泻实,兼而治之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否则欲速不达实证—理气而不耗气、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伤胃、祛痰而不伤正、燥湿而不伤阴、消食而不伤脾虚证—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注意: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叶天士:“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因此在治疗郁证的同时,要做心理治疗,开导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并采取心理暗示疗法。
三.分证论治1.实证(1)肝气郁结主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舌脉: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脾胃失和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中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加减:嗳气重+旋覆花,苏梗月经不调+丹参,红花,赤芍健脾祛湿+乌药,茯苓,草豆蔻饮食积滞腹胀+焦三仙、内金、莱菔子(2)气郁化火证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头痛,头胀,目赤,口苦口干,嘈杂吞酸,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加减:口苦便秘+鱼腥草,芦荟,大黄或送服更衣丸(芦荟、朱砂)食郁+内金,麦芽,神曲肝火上炎见头痛、失眠、目赤+菊花、钩藤、白蒺藜肝火犯胃,口苦吞酸+黄连、吴茱萸、海螵蛸、锻瓦楞子(3)痰气郁结证(梅核气)主症:精神抑郁,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胁痛,或见咳嗽有痰,或吐痰而不咳嗽,或兼胸胁刺痛。
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重者+威灵仙,桔梗,乌药呕甚,尿黄+温胆汤痰郁化热,呕恶,口苦+瓜蒌、黄连、竹茹或改服温胆汤2.虚证(1)心神失养证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种症状舌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称为“脏躁”。
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加减:躁扰、失眠+枣仁、柏子仁、茯神、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可加当归、白芍以养血,茯苓以健脾。
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者+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熄风。
(2)心脾两虚证主证:多思善疑,纳差,神疲,头晕,健忘,心悸失眠,夜寐多梦,或心悸胆怯,或面色少华,少气懒言,自汗,或食后腹胀。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加减:精神不舒,心胸郁闷+郁金、佛手理气开郁失眠重+郁金、合欢(3)心肾阴虚证主证:情绪不宁,心烦而悸,口咽干燥,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兼遗精,腰膝酸软舌脉:舌红少苔,甚则无苔。
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加减: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此为心火亢盛,肾水不济,可合用交泰丸(黄连、肉桂)或加芡实、莲须、金樱子以补肾涩精之品。
【现代中医治疗与名老中医经验】1.中医单味药治疗研究概况:石斛。
主要适应症为胃阴亏耗,纳食不香或忧思伤脾之证。
介绍石斛煎及其制法。
郁金。
主要功效行气开郁。
主要适应症为肝郁气滞,肝木乘脾证。
介绍郁金性味归经及其制法、配伍。
石菖蒲。
主要适应症为痰气郁结证。
介绍石菖蒲性味归经及其制法、配伍。
2.名老中医经验:简介以下各位名老中医治疗痹病的经验。
焦树德疏肝解郁法治郁证经验。
朱良春辛开苦降法治疗郁证经验。
颜德馨调枢转机和解少阳治疗郁证经验。
林沛湘温补脾肾,大补元阳命火治疗郁证经验。
【预后转归】1。
转归郁病的各种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①肝气郁结可导致血行郁滞、气郁化火;②肝气乘脾,可导致痰气郁结;③病久若损伤心脾,气血不足,转化为心脾两虚、心阴亏虚;④病程较长的患者,出现气血不足或阴精亏虚的正气不足之象,同时又伴有气滞、血瘀、痰结、火郁等实证表现,形成虚实错杂之象。
2.预后预后一般良好。
经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中医辨证论治后,新病者易愈,久病者难以速愈。
因情志刺激,可致本病反复发作,易使病程延长,需长时间综合治疗,方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结语】1.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2.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
3.病久由实转虚,或起病即以虚证为主,引起心、肝、睥气血阴精的亏损,形成郁病虚证,亦有虚实错杂。
4.临床表现以共有症状为主,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脏躁与梅核气又有各自特征。
5.临床上郁病与阴虚喉痹、噎膈、癫病的某些证候多有相似之处,不可不辨。
6.郁病临证有实、有虚,实证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治疗以调畅气机为基本治则,疏肝理气为基本大法。
7.虚证宜扶正,针对病损脏腑不同,气血阴阳亏损不同,采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养心阴、补益肝肾之法。
8.虚实错杂者,则虚实兼治,以不伤正、不碍邪为前提。
9.郁病预后一般良好。
配合精神治疗及解除致病原因,对郁病痊愈有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题】1.简述郁证的诊断要点。
2.简述虚火喉痹与梅核气的鉴别诊断。
3.病例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病案资料,写出诊断,治法,代表方剂,药物)常某,女,农民,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二周前因家庭纠纷而致:精神抑郁。
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腹胀嗳气,大便秘结,苔腻,脉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