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生物种群

农业生态学-生物种群

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和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密度是种群内部调节的基础,它部分地决定着种群的能流、 资源可利用性、种群内部压力大小及种群分布和生产力。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二粒系小麦
与节节草杂交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普通小麦
山羊草
节节草
玉米的进化
玉米的原始祖先大刍草:植株细小,丛生,雌 雄同花,花器着生在植株茎梢,果穗及籽粒小 且易脱落。
选择“芽变”变异个体:从植株中部结出果穗
雌雄同株异位的玉米: 野生玉米果穗穗轴长只有2.4cm,
到公元十六世纪初,玉米果穗已经增 加到13cm。
➢ 数量特征
出生率(natality):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 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可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 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
只受生理状况影响)的最高出生率——理论常数。 ➢ 生态出生率是指在—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
➢ 数量特征
实验种群(实验条件下人工饲养的小白鼠)
二、种群的特征
➢ 空间特征
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统计方差 = 0
随机分布 (random distribution )
统计方差 = 平均数
聚群分布(aggregated distribution )
出生率的大小主要受3方面因素影响: 性成熟的时间
每次产生后代的数量 每年产生后代的次数
➢ 数量特征
死亡率(mortality):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是种群内个体数量衰减的重要因素。
生理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 生理死亡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每一个个体由生理寿命
所决定的死亡率——生物学常数。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实际条件下的种群死亡率,受环境条件、
几何级数增长(geometric growth)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 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
结 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其数学模型为:
Nt=Nt—1×λ 或 Nt=No×λt 式中: No为初始种群大小,Nt为时间t时的种群大小,λ是种 群 的周期增长率(reproductive rate)。 根据以上模型可以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λ>l时,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种群下降;
➢ 数量特征
种群年龄结构(population age structure):某一种群中, 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常用 年龄锥体或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表示。
expanding stable diminishing
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基本类型
➢ 数量特征
性别比例(sex ratio):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 比例。通常用每100个雌性的雄性数来表示。
Agroecology
第三章 生物种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 (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 种群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
水稻的进化
多年生野生稻:生育期很长 一年生野生稻:生育期短
普通栽培稻:穗大粒饱、成 熟时不易脱粒
二、种群的特征
➢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 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 空间边界组成了系统。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一、种群增长 二、种群波动 三、种群调节 四、种群进化和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
统计方差 ﹥ 平均数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 种群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等。
➢ 种群在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动受整个生态系统 自我调控能力的控制,这是种群最重要的属性。
➢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或体积) 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二、种群的特征
➢ 遗传特征
种群通常是由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组成,但在繁殖过 程中,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用使种群 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然后通过自然选择使某些个体更 能适应环境特点而占据优势。因此,随环境条件的变 化,种群可能发生进化或适应能力的变化。
小麦的进化
与拟山羊草杂交

一粒系小麦
二粒系小麦
不同物种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特征: 人、狼等高等动物的性别比例为1, 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的性别比例小于1。
➢ 数量特征
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常有迁移扩散的现象, 种群的迁出(emigration)或迁入(immigration), 影响着一个地区种群数量的变动。
种群的迁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迁出数量与 迁入数量之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 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种群 数量的增长靠繁殖,而数量的减少则是由于个体死亡。 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为增长率,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减少;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生物资源保护、利 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一、种群的概念(population)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存在的客体。 抽象意义——种群是表示由物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群。 具体对象——自然种群(某一湖泊中的鲤鱼种群)
一、种群增长
穴兔
➢ 生物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 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 展,这种过程称生物入侵。
一、种群增长
➢ 种群增长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况, 种群增长模型可以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逻 辑斯谛(S型)增长3种典型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