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
请据图分析回答:(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
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
(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2)3250(3)4(4)25(5)25A/(5-4x)2013年一模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
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
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
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
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2013省市质检)假设某农田只存在农作物→农业害虫—青蛙一条食物链,图甲表示自然状态下,一定时间流经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的不同去向的相对值(分别用a、b、c、d 表示,b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部分)。
須乙表示在其他条件适宜时,温度对该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A曲线表示光合作用同化能量的相对值,B曲线表示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相对值)。
请回答相关问题:(1) 自然状态下,一定时间流经该农田的总能量为_________代表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均用图甲中字母表示)(2) 适宜条件下,温度为T3时,流经该农田的能量相对值为_________,该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3)适宜条件下,温度为T4时,该农作物的a+c+d的相对值总量为_________(4) T3-T4时间段,随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趋势不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1+b1+c1+d1 a2(2)8 T2(3)0(4)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酶的最适温度不同(答案合理均给分)1.(2011·新课标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2)(3)增加(4)减弱2.(2011·全国)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0.003 7 0.003 7 0.035 0.035 0.34解析(1)因引入外来物种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说明引入物种与本地原有物种间可能存在着竞争、捕食、寄生的关系。
(2)甲、乙种群重金属含量相同,丙、丁种群重金属含量相同且高于甲、乙,戊种群重金属含量最高,说明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而戊则为第三营养级。
答案(1)竞争捕食寄生(2)22、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2·y)〕,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
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生产者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顶位肉食动物分解者 阳光0.25 0.05 贮存 输出 有机物输入12 5 25.10.5 2.1 ① 9 370 23 4 ① ①②(1)图甲中C 代表______,E 2散失到环境中的形式是______。
(2)E 1代表的含义___________。
(3)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______,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们具备_______能力,能够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
但是超过6级的地震灾害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这说明________。
(5)乙图AB 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 点应采取______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 点后一般采用_____方法对该种群进行数量调查。
答案:(1)分解者 热能(2)储存在生物体有机物中的能量(3)增加 16.7%(4)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易地 标志重捕法生态系统的一道好题:〖例4〗: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 2·y)。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所有生物构成,分解者主要是指。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贮存。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kJ/m2·y。
(4)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___。
植食动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能量的。
(5)试分析图中植食性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6)图解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7)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答案:(1)生物群落腐生细菌、真菌(2)呼吸作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1.10×105(2分)(4)15.6% (2分) 3.1%(5)能量流动逐级递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所有生物构成,分解者主要是指。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贮存。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kJ/m2·y。
(4)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___。
植食动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能量的。
(5)试分析图中植食性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6)图解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7)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答案:(1)生物群落腐生细菌、真菌(2)呼吸作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1.10×105(2分)(4)15.6% (2分) 3.1%(5)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2分)(6)单向流动、逐级递减(7)12.7%【解析】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基本知识的掌握,考查构建知识网络、运用分析与归纳等方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图表精确表达有关生态学现象的能力,正确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生态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输出的能量=70+23+3+其传给植食动物的能量。
植食动物的能量=4+9+0.5+其传给肉食动物的能量—2(减去人工输入的能量是因为这一部分能量不是生产者传给它的)。
植食动物传给肉食动物的能量是:2.1+5.1+0.05+0.25-5=2.5(103kJ/m2·y)。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70+23+3+(4+9+0.5+2.5—2)=110(103kJ/m2·y)=1.10×105 kJ/m2·y(4)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由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总能量。
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2.5÷(4+9+0.5+2.5)=15.625%。
植食动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能量的0.5÷(4+9+0.5+2.5)=3.125%(7)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4+9+0.5+2.5—2)÷110≈12.7%2012潍坊一模35.(10分)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
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用字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