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办[2017]46号)要求及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全市农机化工作重点安排,以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创建为抓手,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高效,现结合我县创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农业生产全要素供给、全程服务”的目标要求,创建集“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维修保养与存放、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农机人员培训管理、农资、农机产品展示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事社会化服务综合体,能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2020年全县计划创建7个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其中粮食生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5个:某镇1个、某镇1个、某镇1个、某镇1个、某乡1个;茶叶生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2个:某镇1个、某镇1个。
二、创建主体
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主体是有创建意愿、依法登记注册、基础设施齐全、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
1、设施农业用地审批、租赁合同等相关手续齐全有效,并在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登记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2、具有一定规模。
开展粮食作物服务的,拥有农机具20台以上,社员人数达15人以上;开展茶叶生产服务的,拥有耕作及茶园管理机具10台以上,名优茶加工流水线1套以上,社员人数达10人以上。
3、组织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至少配置2-3名的常驻管理人员,配备取得农机维修职业证书的专业人员。
4、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成本核算,产权关系明断,财务核算规范,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记载清晰、准确。
5、安全生产制度完善。
实行牌证管理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驾驶人员持证率达到100%;对成员开展经常性(每年不少二次)安全生产数育,没有发生过较大(含)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三、建设内容及标准
(一)设施建设
1、机库棚区。
机库棚应为半封闭或全封闭库房,地面硬化,采光、通风条件良好,整洁干净,安全防火等设备齐全。
粮食生产作业的农事中心机库棚面积不低于300平米;茶叶生产服务的农事中心机库棚
面积不少于100平米,加工操作间不少于100平米。
设立专门农机具维修保养区,配备必要的维修工具。
2、培训设施。
具备面积不少于100平米的综合服务场所,设置办公室、业务洽谈室、培训室。
其中培训教室面积不少于40平米,桌椅齐全。
3、信息建设。
配备有电脑、投影仪(电子屏幕)等信息化设备并连入互联网;在农机作业直通车等服务平台注册登记;鼓励主要机具安装信息化监测终端并纳入农业机械远程控制管理平台管理。
4、农机装备。
拥有能够满足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的机具。
开展粮食作物服务的,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高效植保机械等大中型机械20台以上,建有育秧工厂(配备育秧流水线,建有育秧大棚),植保中心(拥有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2台以上)。
山区开展茶叶生产服务的,拥有耕作及茶园管理机具15台以上,名优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1套以上。
5、展示展销。
建设农资、农机展示展销区,地面需硬化,方便机械出入和临时停放需要,方便良种等农资产品展销,有条件的可开展电商服务。
(二)开展服务
1、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
能够提供机械化耕种收、秸杆利用、高效植保、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粮食烘干以及山特农产品初加工等全程托管,半托管或菜单式作业服务。
开展粮食生产服务面积不低于
2000亩,开展山区经济作物服务面积不低于500亩。
向农户和机手提供农机作业供求信息服务等。
2、培训推广服务。
开展农业和农机化技术和政策咨询、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示范和应用;承接农民机手培训,每年召开培训会议不少于3次,培训机手100人次;开展农机具保养维修服务。
有条件的要提供农机具销售、化肥农药和种子等等农资铺售和供应。
3、积极承担政府公益性服务项目。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3月20日-31日)。
开展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
通过政府网站等各种媒体发布公告,广泛开展宣传,让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了解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创建的相关要求和程序。
2、主体遴选(4月1日至15日)。
符合条件的农机服务组织自主申报,由所属乡镇审核,县农机服务中心确认。
创建主体名单在县政府网站上公示。
3.具体实施(4月1日-10月31日)。
创建主体对照建设标准组织实施。
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人员适时开展督查指导,确保创建成效。
3.检查验收(11月30前)。
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后,由创建主体申请,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验收。
验收合格公示无异议,拨付补助资金。
并上报市农业农村局授牌命名“市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择优推荐1个参加市级示范中心评选。
五、建设资金筹措
项目先建后补的方式,创建资金主要以参加主体自筹为主,财政资金给予补助。
创建主体先行投资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奖补资金。
补助标准:根据建设投资情况,粮食生产农事服务中心每个15-20万元,茶叶生产农事服务中心每个10-15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不超过总投资额的30%。
对建设规模较大、功能齐全、服务效果显著的再给予适当奖励,被评为市级示范中心的给予重点扶持。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县农机服务中心成立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领导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确保项目实施顺利推进。
领导组由徐正平主任任组长,副组长袁孝利,成员解文全、王爱秀、王向阳、钟华。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压实项目管理责任,中心项目办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相关乡镇要高度重视,每个建设主体落实专人联系指导,督促进度,确保按时按量完成。
2、建立调度机制。
为及时掌握各乡镇创建工作进度情况,建立月调度机制,根据划定时间进度表,各乡镇要明确责任人员,在每月23日前,将本月创建工作推进情况报送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领导组每月督查,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
3、强化项目管理。
项目采取自主申报、择优遴选、先建后补的方式,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省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
要加强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效果的管控,严把项目验收关。
并委托合法的社会审计组织对项目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和效益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4、发挥服务功能。
项目建成后,综合性农事服中心运营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由建设主体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求、自我经营,自我发展”,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农事中心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适应新形势,强化农机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主动为周边农民提供公益性和经营性社会化服务,通过有效组织带动机手(社员)开展作业服务,全面推进我县农机化向“全程、绿色、高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