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锤夯实施工技术方案

重锤夯实施工技术方案

重锤夯实施工技术方案1. 编制依据及原则1.1 编制依据1)兰新铁路第二双线TJ-2 标段招标文件。

2)兰新铁路第二双线TJ-2 标段施工设计图。

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

4)《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5)《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册)》(TB10401.1-2003 );6)《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下册)》(TB10401.2-2003 );7)兰新铁路第二双线TJ-2 标段施工合同。

8)施工类似工程项目的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9)现场考察和研究所获得的资料。

10)兰新铁路第二双线TJ-2 标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1.2 编制原则:1)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严格管理、科学组织,确保单项、单位工程评分达90 分以上。

2)加强生产管理,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3)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用统筹方法组织平衡流水作业和立体交叉作业,不断加快工程进度。

4)落实季节性施工措施,确保在有效工作日内连续均衡施工。

5)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资源,减少物资运输量,节约能源。

6)精心进行现场布置,节约施工用地,充分利用永久征地,组织文明施工,搞好环境保护。

7)实行项目施工,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人力、物力的综合平衡,组织均衡生产。

2. 工程概况2.1 概述本区段起始里程为DK1191+OO0终点里程为DK1216+000区段全长25.00Km,正线共设特大桥2.1km/2座,涵洞1011.81m/32座,箱形桥24m/2 座。

路基长22.9km。

现浇40+56+40ri连续梁一联。

DK1211+30站场一处(烟墩东车站)。

2.2 地形地貌线路通过地段属天山东脉北山南麓剥蚀丘陵区,局部分布有基岩残丘,呈丛状圆丘形,地形起伏较大。

区内人烟稀少,地表荒芜,地表零星覆盖粗、细圆砾土,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多呈砾漠、岩漠地貌景观,地层以古老变质岩系及侵入岩为主,地下水不发育。

2.3 气候及水文本段线路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

其特点是气候干燥,旱季长、雨季短,降雨量较少且集中,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春、秋季多风,夏季短促,冬季寒冷。

年平均气温9.9C °,极端最高气温43.9C°,极端最低气温—32C°,年平均降雨量35.7 mm,年平均蒸发量2974.7mm该段属烟墩风区,风力强劲。

年均风速为2.6m/s ,年均大风日数(》8级)为20.2天, 最大舜时风速26m/s,风向主要以东北风为主,春秋时节居多。

该段属中等风蚀路段,应采取相应的防风措施,该段未见有盐渍土。

本区段为严重缺水地区,工点处未见地表水及地下水。

2.4 工程地质地层岩性特征如下:凝灰岩(C):灰黑色,灰褐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凝灰质胶结,其中全风化,灰黑色,原岩结构构造完全破坏,风化呈散状及碎块状,颗粒粒径集中在10-20mm强风化胶结密实,岩石较硬,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成碎块状为主夹少许饼状,块径集中在60-80mm弱风化,灰褐色,原岩结构构造较完整,胶结密实,岩石坚硬,锤击声脆,节理较裂隙发育, 方解石脉冲填,芯长10-20cm多见。

全风化属皿级硬土,。

o=300KPa强风化属皿级硬土,。

o=5OOKPa 弱风化属W级软石,。

o=8OOKPa本线路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27cm。

3. 施工任务划分及组织管理3.1施工任务划分DK1191+00〜K1199+000段重锤夯实由路基第一架子队负责施工。

DK1199+000- K1210+000段重锤夯实由路基第二架子队负责施工。

DK1210+000- K1216+000段重锤夯实由路基第三架子队负责施工3.2施工组织与管理结合本段工程特点,科学、合理组织施工,保证安全、优质、按合同工期完成任务,我们特成立精干、高效的施工队伍与管理机构。

具体见下表:5.6工程施工工艺及方法我施工区域位于烟墩风区,防风结构为单侧加宽3.8m,则路基夯实范围如图3所示,处理厚度不小于3m多》可统路瑋境聊百M叶耳胞■欄篩面译国£一7右0H防凤躍购如夏6.1机具要求⑴夯锤确定重锤夯实夯头采用截头圆锥体,夯锤直径一般为 1.1m,锤重4t。

⑵起重设备起重机宜采用有摩擦式卷扬机的履带式起重机。

当采用自动脱钩器悬挂夯锤时,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当直接悬挂夯锤时应大于夯锤重量的3倍。

起重机的提升高度应满足重锤落距的需要。

6.2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⑴施工程序A夯实设备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B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C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完成一次夯击,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D按试验段确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E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A到D,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后,应平整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

F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⑵重夯工艺流程重锤夯实施工工艺流程图⑶施工要求A 重夯施工前,对探明施工范围以内的管线必须迁移,清除场地上空和地下障碍物,做好重夯场地的平整工作。

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 施工影响的稳固地点。

夯点定位允许偏差应为 +50mm 且夯点应有明显标记 和编号。

夯击时,夯击点中心位移偏差应小于 0.1D (D 夯锤直径)。

II iin >图1重锤夯实流程及平面示意图B 重夯施工前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 试夯,一切正常方可施工。

夯实施工时必须按试夯时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 不得随意改变。

夯击遍数可按试夯确定的最少遍数增加1~2遍。

夯击时,做到夯位准确、落距准确、落锤平稳。

在达到试夯的最后下沉量和不小于 90%总下沉量的要求时方可停夯。

C 重夯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隔振降噪措施,施工生产的噪声应符 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有关规定。

D 起吊夯锤时应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锤 脱落。

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

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 15m 范围内严禁站人。

E 干燥天气进行重夯时宜洒水降尘,表层土过干( 尤其是满夯 ) 应采取增加含水量的措施。

重锤夯实边线夯锤起吊夯实1r 夯实完毕换夯点路堤坡脚线履带吊机行进方向=!•-路堤坡脚线侧 墙 风 防平整场地确疋工乙参数测量锤顶咼程F 当风力大于5 级时,应停止重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安全。

G对处理范围进行重锤夯实施工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后,表层的松土应重新刮平及压实。

(4)质量控制A 按设计要求确定夯击路线,无规定时使相邻轴线的夯击间隔时间尽量拉长,特别是当土的含水量较高时。

B 夯锤落地时应基本水平。

C 对夯点应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

重夯施工时应对每一夯击点的单夯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

D 重夯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实验。

E 重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

6.3 重锤夯实质量检验A 重夯处理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B 低能量满夯的搭接不得小于四分之一夯锤直径。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C 重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有效加固深度满足要求,最后下沉量(最后两击平均每击土面的夯沉量),对黏性土及湿陷性土不大于10mm对砂类土、碎石类土不大于5mm夯实面下3m深度范围内动力触探试验:黏性土N10 >28击/30cm;中-砾砂及碎石类土N63.5 > 10击/10cm。

若夯实面下位于基床底层范围内时压实系数及地基系数应满足基床底层的压实标准。

检验数量:重锤夯实达到设计规定的遍数后,每100m等间距检查2个断面6点,每断面左、中、右各一点,左、右点距路基边缘1m处。

若未能达到规定的施工质量要求,则继续夯实,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D在每500~1000m2面积内的各夯点之间任选一处,在有效加固深度内, 每隔1m取一组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模量和湿陷系数, 满足设计要E重夯夯坑中心偏移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0.1D(D为夯锤直径)。

检验数量:检验总夯击点的10%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F重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7•保证工程质量措施7.1组织保证措施(1) 调集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队伍,选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参与施工。

(2)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第一管理者亲自抓。

配齐专职质检工程师和质检员,制定相应对策和质量岗位责任制,卓有成效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管理,从组织措施上使创优计划真正落到实处。

(3)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权,坚决杜绝违章违规蛮干现象发生,并在施工中加强检查落实,做到工程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单位、单项工程评分达不到90分,坚决返工重做。

7.2技术保证措施1)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操作程序组织施工,依据工程特点,制定各类工艺和技术质量标准细则。

2) 坚持设计文件图纸分级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

每份图纸必须经过两名以上技术干部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最后由总工程师审核确定。

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由技术人员向施工队伍进行三交底:施工方案交底,设计意图交底,质量标准交底,并作好记录。

3)认真贯彻IS09000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检查程序,使每个施工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每个过程都有质量记录,施工全过程有可追溯性,定期召开质量专题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推进和改善管理工作,使质量管理走向国际标准4)技术资料和施工控制资料详实,能够正确反映施工全过程并和施工同步积累,同时满足竣工验交的要求。

5)加强专业技术工种岗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7)建立严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采购,进场检验及管理制度。

详见“附件1质量保证体系框图”8.确保工期的措施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成立由工区长任组长,各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全权处理施工中有关问题,协调各方面关系。

2)选拔业务精、能力强的管理和施工人员,配齐配足技术工人。

3)充分细致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工作准备,按照总工期目标,利用倒排工期法,制订详细的分段工期控制计划,科学组织施工。

4)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和生产要素配置,及时调整各分项工程的进度计划和机械、劳力配置,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施工机械化作业程度,把住物资供应关,保证足量、准时满足进度要求。

5)实行工期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计划、检查、考核与奖惩制度;加强施工指挥调度与全面协调工作,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