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1.万物互联:现在已在,未来已来 (4)2.物联网的起源、特征与架构 (7)2.1.物联网的起源与特征 (7)2.2.物联网的架构 (10)3.物联网关键基础性技术:L P W A N、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11 3.1L P W A N:低功耗广域网成就物联网泛在互联 (12)3.1.1.Sigfox:物联网独立建网的先驱,既是标准制定者,也是网络运营商 (12)3.1.2.L o R a:低功耗、私有物联网的建网首选 (13)3.1.3.N B-I o T:与2G/3G/4G兼容的广域低功耗窄带物联网 (13)3.2.Z i g B e e:广受欢迎的短距低速无线通信技术 (15)3.3.传感器:传感器的性能决定物联网的性能,传感器的发展制约物联网的发展 (16)3.4.R F I D:物联网传感层的主要技术之一 (18)3.5.云计算:物联网的神经中枢 (19)3.6.大数据:海量数据带动物联网价值提升 (20)4.物联网产业链:器件商是基础,系统服务与运营是主体 (21)5.万物互联春风十里,下游应用百花齐放 (23)5.1.1.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化”+“用户体验”双优 (25)5.1.2.智慧家庭:科技巨头抢占智慧家庭平台,“内容+产品+服务”全布局 (27)5.1.3.车联网:L T E-V2V协议落地,车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28 5.1.4.智慧城市:N B-I O T将大显身手 (30)5.1.5.工业物联网:工业转型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32)6.全球物联网:百亿终端联接、成就万亿市场 (34)6.1.全球物联网万亿市场空间 (34)6.2.物联网行业发展备受资本青睐 (36)7.中国物联网:万亿市场、政策支持、应用丰富、产业链完备..38 7.1.物联网政策利好频出 (38)7.2.物联网市场空间超万亿 (39)7.3.物联网行业发展迅猛 (42)7.3.1.应用层面: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车联网、个人消费品百花齐放 (42)7.3.2.产业链层面:标准、芯片、操作系统均已齐备 (44)7.3.3.公司层面:运营商、设备商、互联网厂商积极推进、初具成效 (46)8.重点公司介绍 (48)8.1.宜通世纪:物联网平台优势凸显,智慧医疗前景无限 (48)8.2.新天科技:四表业务并行,前沿技术支撑发展 (52)8.3.科陆电子:立足智慧能源业务优势,攻占物联网“新高地”..56 8.4.三川智慧:推进智慧水务战略,智能表业务增长迅速 (60)8.5.金卡智能:借力物联网N B-I O T,智能燃气表龙头再起飞..63 8.6.高新兴:并购中兴物联和中兴智联,打造车联网龙头标的.668.7.高鸿股份:积极布局车联网 (68)8.8.东软载波:载波通信龙头,积极打造物联网生态链 (70)8.9.汉威电子:以传感器为核心,做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72)9.风险提示 (74)1.万物互联:现在已在,未来已来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其含义是将“会呼吸的传感器”嵌入到汽车、电网、铁路、桥梁等各种物体中,形成大规模的普遍连接,再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对生活和生产的实时、精细化管理。
“智慧地球”的核心理念包括三方面,分别是(1)更透彻的感知(Instrumentation),令物质世界数据化;(2)更全面的互联(Interconnection),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相结合;(3)更深入的智能(Intelligence),挖掘海量数据价值,做出更正确的行动决策。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互联网诞生到如今,信息产业经历了从互联网普及带来的“PC互联”到以智能手机为节点的“人人互联”(P2P)。
而伴随互联网发展数字化和IP化的深入发展,目前正在进入物联网时代,“用户到机器”(P2M)业务、机器终端之间的智能交互(M2M)业务不断普及。
在互联网时代,物理世界被挪移到线上从而实现某种意义的数字化、虚拟化,做到线上信息相连,线下信息共享;然而在物联网时代,来自数字世界的思维模式、关键技术被放回物理世界,线上线下不断彼此接近、相互融合,形成“万物互联”的世界。
根据Cisco统计的数据,在2000年仅有2亿台物联网设备联接到了互联网,而到2014年,这个数字翻了50倍,增长到100亿,但也不到全球1.5万亿设备物体的1%。
Gartner预计到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60亿个,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早在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就已经初步试水物联网应用。
而物联网中关键的RFID识别技术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第一次美伊战争。
美国军方成功地将RFID技术用于在五角大楼启动的“军需物资可视化管理”项目中,用以跟踪和查询大量的军需物资集装箱。
比尔盖茨1995年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InternetofThings概念,但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Auto-ID和ITU 提出物联网定义和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物联网才正式获得各国政府的重视。
2009年初,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公开肯定“智慧地球”的概念后,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本国的物联网、云计算相关发展计划并着手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方向布局。
而IBM在2009年8月发布的《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了中国“智慧地球”战略发展的序幕。
同期,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标志着我国物联网建设正式扬帆起航。
“十二五”时期,我国在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技术研发及产业培育方面都进展迅速,“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将进一步提振我国物联网产业活力,催生一系列物联网下游应用落地。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NB-IOT(窄带物联网)NB-IoT成为当之无愧的一大看点。
自2016年6月核心标准冻结以来,窄带物联网NB-IOT发展明显驶入快车道。
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的强强联手促使NB-IoT产业链日渐完善,推动下游细分应用频频落地,尤其是华为已经具备了NB-IoT芯片的量产能力,到2017年底华为将在全球范围内支持30张NB-IOT商用网络,加速促进NB-IoT技术在智能表计、共享单车、智慧家庭、水污染监测以及车联网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随着NB-IOT等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快速大规模的联网,IBM智慧地球的核心理念中“更透彻的感知”和“更全面的互联”已稳步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
物联网价值也逐渐从连接事物过渡到让人和机器更加协调,推动人类和计算机的无缝专门互动,再到从海量数据中获益,进而影响商业决策,打造“超感官”企业海量运算。
物联网的出现为高性能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数据,而海量数据加速了“认知计算”的落地,所以我们迎来了2016年IBM 从“智慧地球”向以Watson为代表的“认知计算”理念的转变,将“智慧”发展推向另一个极致。
康宁Corning曾在发布的未来科技生活宣传片《智能玻璃的一天》中,展示到处隐藏、悬浮的信息窗,植入在服装鞋帽、冰箱、汽车上的传感器,通过3D全息投影架构实现的商场购物和医疗检查、无处不在的定位与搜索等等都已逐渐成为现实。
对比Gartner在2015年8月和2016年8月发布的两张新兴技术曲线图可以发现,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已经从2016年的曲线图中消失,标志着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已经不再“新鲜”而早已经慢慢的融入我们的生活,现在已在,未来已来。
2.物联网的起源、特征与架构2.1.物联网的起源与特征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MITAuto-IDLabs)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指出物联网是建立在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2005年,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物联网报告中对其定义进行了扩展,指出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万物互联形成物联网。
虽然国际上物联网暂无统一标准定义,业内对于物联网的通用定义是基于物品与互联网的连接,通过包括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环境传感器等在内的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通讯,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等功能的网络。
物联网具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及“智能处理”三大特征,也就是通过传感设备获取物体信息,再通过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结合,实时准确的将信息传递出去,利用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对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2.2.物联网的架构根据数据流向和处理方式可将物联网分为传感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个层次。
传感层:传感层的功能是感知、识别物体或环境状态并且实时采集、捕获信息,它由包括二维码标签、识读器、RFID标签、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以及M2M终端、传感器网络和传感网关等构成,通过传感器获取信息,并通过接收网关获得控制命令。
物联网在传感层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传感器更敏感、拥有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且具备低功耗、体积小及低成本的属性。
网络层:通过无线或有线的通信方式接入网络,如互联网、电信网等通信网络,实现信息在传感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传递。
网络层要具备网络运营和信息运营的能力,网络层中也包括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部分,如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管理中心等。
网络层所面临的挑战是大规模M2M连接对系统容量及Qos带来的特别要求。
应用层:应用层的功能是实现物联网信息技术与终端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接触,完成物体信息的协同、共享、分析、决策等功能,从而形成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
它由包括电脑、手机等终端组成的输入输出控制终端组成。
应用层所面临的挑战是信息共享及信息安全问题。
3.物联网关键基础性技术:LPWAN、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万物互联的基础在于数据的传输,而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物联网业务可分为高速率、中速率及低速率业务。
其中,高速率业务主要使用3G、4G及WiFi技术,主要应用于监控摄像、数字医疗、车载导航和娱乐系统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中速率业务主要使用2G(GPRS)技术等,主要应用于POS、智慧家居、储物柜等高频使用但对实时性要求低的场景;低速率业务,即LPWAN(低功耗广域网)市场主要使用NB-IoT、LoRa、短距无线技术等,主要应用于传感器、计量表、智慧停车、物流运输、智慧建筑等使用频次低但总数可观的应用场景。
与传统蜂窝通信的需求不同,目前占物联网市场60%以上的是带宽低于100kb/s的低速率、低功耗、广域应用,这类应用需要物联网具有支持海量连接数、低终端成本、低终端功耗和超强覆盖能力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