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兼并收购与公司控制权

第六章 兼并收购与公司控制权

6.3.6混业经营合理吗?——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6.4兼并收购的动因与厂商边界
6.4.1科斯观点:
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交易成本时,企业替代市场,兼并收购活动就会发生。
6.4.2威廉姆森观点:
在产业链条之中,资产专用性引发套牢问题。套牢加之合约的不完备性,进一步导致合约纠纷和高昂的交易成本,纵向一体化是解决套牢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六章兼并收购与公司控制权
6.1兼并收购分类
按行业关联度划分
纵向并购
横向并购
混合并购
按并购双方董事会的关系划分
善意并购
敌意并购
按并购的支付手段划分
杠杆收购
管理层收购
换股并购
6.2并购主要研究议题
企业并购的动因
并购的价值效应
并购效应的来源
公司治理结构对并购效应影响
混合并购效用及其动因
并购过程的法理基础及其监管
6.5.1要约收购
要约收购是指,投资者通过向某一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公开收购要约的方式,以对该公司控股或者兼并为目的而取得该公司股份的行为。
6.5.2要约购悖论
当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时,要约收购不可能成成功。其基本思路是:假设目标公司由分散的众多小股东构成;收购行为将提升目标公司价值,且目标公司价值提升幅度只有收购公司知道。由于理性收购公司的收购价格一定低于其对目标公司的估值,目标公司单个小股东的最优策略将是继续持有目标公司股份,直至收购公司完成收购。这样,单个小股东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种搭便车行为将导致收购失败。
6.5.3大股东收购模型(Shleifer and Vishny模型)
Shleifer and Vishny打破Grossman and Hart的股东结构假设,引入大股东,解释了市场广泛存在的要约收购现象。
假设:大股东(L)的持股比例为α;为大股东(L)收购的导致的目标公司价值增值,其分布函数为 ;大股东(L)既知道z实际值也知道z的分布函数 ,而小股东只知道z的分布函数为 (信息非对称就发生在这里);q为收购之前的目标公司价值;c为收购的直接成本;50%的持股比例为获得控股权的临界持股比例,也是收购公司愿意持有的最高持股比例,因此,大股东(L)获得控制权只需收购(0.5-α)比例的股份;大股东(L)进行溢价收购,溢价水平为π。
并购支付方式及其效应
反接管的措施及其合理性
6.3公司并购主要实证研究结论
6.3.1目标公司股东一般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6.3.2收购公司股东同样可以获得正的超额收益,但与目标公司比较不够显著,甚至有时为负。
6.3.3并购的总超额收益也显著为正。
6.3.4避税可能是驱动并购的主要原因。
6.3.5反接管措施会显著损害现有股东利益。
大股东收购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整理,得
上式的临界值为
上式是大股东收购的基本条件。
收购之所以得以实现,是因为小股东认为自己收益(π+q)不小于收购之后的公司价值(z+q)的期望值,即
大股东愿意支付的收购溢价为
结论:
当 时,大股东将以 的溢价收购目标公司。 X
6.4.3 Hart-Grossman-Moore观点:
在合约不完全的条件下,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获得交易盈余的大部分。而剩余控制权由有形资产的控制权来决定;交易盈余由事前投资来决定。因此,拥有甚于控制权的一方有动力增加事前投资,以增加交易盈余。
6.5要约收购悖论与大股东收购模型(Shleifer and Vishny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