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
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
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
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
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第三周爱生气爱发脾气的孩子怎么办?有些孩子在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或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经常很爱生气,随之会大发脾气,从而又哭又闹,无论家长是“好言相劝”还是“威逼利诱”,最终总还是以哭闹来解决问题,直到达到自己意愿才会罢休。
家长为此十分头疼。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以此来找到更好地教育方法。
一、排查原因首先我们要找准幼儿这个突出个性所形成的原因,是因为遗传的原因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幼儿过分满足,让幼儿形成这种倔强的性格,做事只会以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这样,家长要尽力改变教育方式,减少包办代替,减少过度的呵护,给予幼儿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倾听想法家长要注意关注幼儿的想法,让孩子主动说出哭闹的原因,并帮助幼儿一起分析,给他讲道理,并让他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以此来提高幼儿的控制能力。
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之所以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因此只会用哭闹来解决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在遇到问题时给予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先去尝试着解决,并随机告诉他解决的方法,让孩子在实际的问题中学会处理的方法。
四、学习控制情绪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兴趣点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能力,为大家讲解自己知道的事情,给予他一个展示的机会。
在幼儿得到大家的肯定后,为他提出希望,鼓励他以后在遇到问题时要先想一想,不用哭闹来解决问题,这样大家会更喜欢他。
这样做幼儿会更加易于接受,在今后遇到问题时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五、冷处理在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可以不理睬他,给他一个冷静的环境。
当孩子感到没趣的时候,可再去给他讲道理,这样幼儿更容易接受。
第四周家庭教育十大要点1、提供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与支持性环境。
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激发其对家的向心力与荣誉,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关心。
当孩子显示出特殊才华时,要及时鼓励辅导;当孩子有了一些不良行为迹象时,要立即协助指导。
3、接受孩子的错误和失败。
对孩子要有信心,孩子的信心是成功的保证,在孩子错误或失败时,父母要更具耐心,帮助他渡过难关。
4、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生动、积极的学习意愿。
设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用赞美、鼓励的方式,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学习。
5、让孩子有机会动手做。
亲手做的学习效果往往比直接教导要好,设法指导孩子实际操作,享受动手做的乐趣。
6、父母应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子女,做孩子的楷模,安排有意义的活动,亲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7、容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和新奇的想法。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及不平凡的想法,父母要能包容和接纳。
8、维护孩子身心健康。
身心的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基础,适当的营养及运动是必须的。
9、提供孩子选择的机会,练习如何做选择。
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家中重要的决定与讨论,也让孩子能自己选择一些活动。
10、教孩子独立学习的技能。
第五周家长要学会让孩子承担义务一家长最近很是苦恼,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自私,有好吃的都霸着自己吃,自己的玩具从来都不肯和朋友们一起玩,幼儿园老师更向他反映说,为了争玩具,他和小朋友们打架。
“我真不懂,我和他妈妈对孩子都是无私的,什么都问问他要不要,但为什么他却那么自私?”1.言传身教纠正自私行为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自私行为,父母要及时寻找方法给予纠正。
包括帮助孩子增强利他的价值观,又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感受自私行为的恶劣后果。
而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是至关重要。
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着想。
2.父母的无私让孩子不懂付出其实不少家长都有着这样的苦恼。
儿童产生自私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儿童天生的利己倾向。
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儿童往往单纯地确定“我即世界”,这种自我中心虽随时间和经历的推移,逐渐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行为。
孩子的自私行为,也可能是家长对孩子无私的爱造成的。
经老师分析,现代的独生子女,统统处于4:2:1氛围,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增强,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要玩高档的玩具,家中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动则耍脾气,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抖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听从孩子,这就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
不能对孩子予取予求,防止孩子出现自私的行为,一方面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另一方面是父母要把握好对孩子宠爱的度,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予取予求。
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
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
家长要学会让孩子承担义务。
第六周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儿童来说,东西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分法,只懂得“我的”,尤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好的东西就是该“我的”。
儿童这种“拥有”的概念是正常的,也是日后通往共享必经之路。
必须让孩子懂得所有,她才能学会分享。
一.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小宝贝总想向大一点的宝贝看齐。
比如姐姐在玩球,一旁的小弟弟一定也闹着要一个球。
不管姐姐手里拿着什么,哪怕小宝贝本来根本就不感兴趣的任何物品,他都会要求要有个同样的东西放在手里。
大多数的妈咪可能会告诫姐姐将手里的物品让给弟弟。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如果这个小姐姐是个敏感的孩子,她会怀疑父母对她的爱,她的心会因此受到伤害。
而小宝贝在这样的宠爱中也学不会分享的技巧。
二.抢走宝贝手里的玩具当小宝贝之间因为玩具而起争端的时候,千万不要抢走一个宝贝的玩具交给另一个大声哭闹的宝贝。
妈咪的这种方式无异于在向宝贝传达某种错误的观念,它会让宝贝觉得只要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只要动手去抢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式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三.强迫宝贝轮流玩强迫宝贝轮流玩是父母教宝贝学习分享最常见的策略之一,但是,小宝贝们常常在别的宝贝刚刚把玩具拿到手的时候就急于将玩具夺回来。
对于3岁以下的宝贝来说,因为他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时间的概念,因此轮流玩仍然不是有效地解决宝贝之间争端的好方法。
四.强迫宝贝分享当妈咪将宝贝手中的玩具拿走给另外的小宝贝玩的时候,宝贝会有什么感受呢?假定你在办公室,老板突然过来抢过你的笔记本电脑并将它交给另外一个同事,你会对老板感激涕零,并且心甘情愿与你的同事分享吗?同样的道理,强迫小宝贝与小伙伴分享他的一切对宝贝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第七周增强孩子自尊心的六高招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孩子“坏”时希望受到注意,“好”时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念。
即使日常的小事,也可以提醒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
例如,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每个人都分享到成功和快乐,使这一时刻成为愉快的聚会而不是约束;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每个人都是家人注意的对象,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可以经常将卡片或画片贴到门上或放在桌子上,以表示相互的爱;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件事,另一张是全家人愉快地在一起,以此提醒孩子的可爱和能力。
二、孩子贬低自己时父母要干预孩子贬低自己是在传达一种有碍自尊的信息。
这时父母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的爱,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告诉他应有的态度。
三、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
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自己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
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四、珍视孩子的物品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
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作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五、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身体方面的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和雀斑时,父母要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负担,并让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外表,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是暂时的,是可控的。
六、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尽管如此,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
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
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超出他的水平。
第八周让孩子与挫折握手言欢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是磨炼孩子毅力和意志的运动场。
对挫折采取的不同态度,可能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