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师生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摘要: 本篇文章以作者亲自的教学经历为实践经验,联系所学的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定义、总体的目标出发,区别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计算机教育,给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联系素质教育的本质及特点,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素质”出发,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点,讨论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并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为出发点,经过作者的思考,进一步探索相对应对策,及如何促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共同合理进步。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对策一、引言作者在农村中学担任农远工程信息管理员,主要负责全校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
在教学的同时,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师生信息素养现状实行了初步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对当前师生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现状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之间的思考。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过程中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教育的现状及提升对策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靠开设一门课程或简单地学一点计算机知识是不能够完成的。
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应该是在一个有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中逐渐铸成的。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整合到各门基础课程中。
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进程中,将他们的思想、观点、文化、修养等也一并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依据作者自身和所了解的其他同事的教学实践经历,经过作者的细心探究,所存有的现状分述如下:(一):信息理解淡薄,处理信息的水平较差当前,我们国家中学小学老师本身的信息理解还十分落后。
只有少数中学老师经常使用计算机,而这其中的绝绝大部分还是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老师。
其它专业的老师中能利用计算机实行教学的少之有少。
显然,这样的状况十分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普遍较低,详细表现在:一、信息理解淡薄。
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理解。
二、信息水平较差。
很多学生不懂得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工具获取信息。
三、信息道德有待于提升。
在很多学校的机房中一些学生搞恶作剧,删除软件,自设密码,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甚至将别人的资料弄得面目全非,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所以,各门课程的老师本身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都应该首先得到培养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培养。
(二):课时设置不足,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没有系统性,连惯性当前很多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在每周课时仅开设一节,有的学校即使有两节却以连堂形式实行,这样安排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甚至,有时还被其他学科占用。
课程结构不合理则主要体现在“零起点”现象中。
作者所在教学的学校为初中,发现初中课本与高中课本有很多重复之处。
细心之处发现小学课本同样有此特征。
将三个不同阶段教科书的起点都作为零起点,这样将学生的知识体系没有系统性,连惯性,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更不符合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教育的精神。
结构不合理导致了老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内容的取舍成了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因为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水准不一,在有限时间内根本无法面面俱到。
这对于培养学生个性,进一步推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教育是一个障碍。
很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很突出,即使再改进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发展下去,信息技术学科也会难以进步。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老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育实行教学活动难以在课堂上实现传统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
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存有,以讲授为主,甚至一支粉笔就能够打发一节课,即使有时会有幻灯片演示,学生却仍只能坐在教室里接受满堂灌输。
在这样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这样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以为教科书就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这无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推行的趋势的。
实践已经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行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具有使用计算机实行辅助教学的老师很少。
绝绝大部分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积极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能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并实行有针对性的指点;更不能应用技术展开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中不能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实行有效管理。
他们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所以很难提升师生的信息理解和素养。
(四):不具备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师生积极性因为信息技术课程非升学考试课程,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消积影响。
很多省市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市会考内容,但仍存有很多问题:会考结果不影响高考,学校和学生都不注重;会考组织管理比高考松散的多,考纪差,考试成绩中有水分,会影响到一些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上知,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只有从这个角度看待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才能促使它健康蓬勃的发展。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对以上现状的思考及对策如下:(一):构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教育标准,营造丰富多样的、良好的学校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培养的环境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水平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学校开设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课程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
老师本身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标准更有待提升,老师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培养与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应该实行广泛而扎实的培训工作,协助老师达到以上水平。
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也是一种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教育的方式。
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老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点,带动全校师生使用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校园电视台应相互协调实行教学和学习,同时动员社会营造一个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增强学校周边网吧的安全管理,使学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培养的良好环境。
(二):课时安排应合理,教学内容应系列化,衔接化,促动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依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以及当前中学小学教育的现状,信息技术课每周安排两个课时是比较合理的。
而作者所在学校将一个班的这两个课时安排在一周内间隔若干天的两天,这是一种科学的安排方法。
因在每个课时的学习之后留出几天时间给学生巩固、反复练习,同时又能发现新的问题。
这样在下一次学习中这样带着问题学习的方法,针对性强,能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内容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及其说明来体现。
所以在小学阶段可通过信息的概念与处理信息的工具,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简要基本常识;初中阶段可讲授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中学阶段变成系列化的课程,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信息水平不同层次的相互交叉的。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增强实践动手水平的培养;最终要学生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水平。
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理解,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水平。
(三):增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把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培养纳入到各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中信息技术课程因其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以即时代发展性等鲜明特点,需要全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主体。
注重内容上的丰富与充实,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样创新教学模式有别于以往那种“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是一个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
老师应该能够设计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实行授课,利用计算机实行必要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与图片处理工作来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作为一般老师成员所必需的教学水平。
例如:数学课的老师最好能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以便能将数学与计算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得到比较好的、全方位的熏陶。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育实行教学活动,它一方面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让学习者也学习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操作,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能。
(四):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升学考试的轨道,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应是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学校应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升学考试教学大纲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升学考试的设备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信息技术的升学考试也能够采用类似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笔试+上机的形式,能够有效地节约设备资源。
信息技术学科参加升学考试,有利于扎扎实实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利于国家选拔信息技术方面有潜力的人才,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领域创造性人才。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纳入升学考试的轨道,使学生们有方向,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
学生能有一个激励的目标,有了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三、结束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在推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