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
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
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1.引言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
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
[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
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
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
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
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
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
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牛与红键牛。
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远的回忆。
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
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命运真正开始的人生。
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灸”,“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
然而,无论指明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无情的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
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伤感,“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
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
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妆淡抹彩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
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就是史铁生对生命意识思索的开始。
3.探索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史铁生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探索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随着思考上网发展而不断深入、不断变化的。
最早思考生之意义当然是从致残后跌入命运的低谷时开始的。
这在史铁生精神自传性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有着详细的描述。
作品主人公也是腿有残疾的小伙子,他致残后最受不了的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的痛楚。
世人的歧视、偏见像浓雾一样从四面八方压过来。
他遇见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
这让倔强自尊的心灵无法忍受,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这么累,干嘛还一定要活着呢?在这静悄悄的深夜,死去,是一件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的事!他的心灵陷入了深渊,但他终于战胜了死亡的诱惑,走出了心灵的深渊。
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与生死意义的领悟。
他想,死反正是一件早晚必定会到的事,何必那么着急呢?等你实在熬不下的时候死神自然会来搭救你;但它还没来,说明你还有力气。
有力气为何不活下来试试争取欢乐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试白不试,有力不用而让它浪费掉不等于傻瓜吗?在命运的航道上挥起你的双桨吧,这样至少可以在沉重的浆端感到抗争的快乐,比随意受摆布舒服,比闲着忍着多一些骄傲。
从抗争中去得些快乐,欢乐不是挺多吗?真的,除去从抗争中得的快乐,活着还有别的事吗?人最终能得到什么呢?只能得到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快乐。
[2]于是,他找到了自我拯救的道路:活下来同命运作顽强的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人的骄傲,争取心灵的幸福。
这就是那位残疾青年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也是当时的史铁生对生之意义的领悟。
战胜了死的诱惑,同时也领悟了生之意义。
从渴望死到勇于生,这是史铁生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
此后他的作品的调子就再也没有《山顶上的传说》那么沉重、压抑、痛苦,而转向了深沉、宁静和平和。
但这只是史铁生精神的初步解放,这次解放使他从自身厄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
随着他对人生思考的深入,他又有了新的发现,从而对生之意义有了新的见解,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更大解脱,进入更加恢宏、深远、澄明的境界。
这就是他发现了不只是不幸的的自己有自身的局限,而是人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不只是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中,而是人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
这就是说,局限、困境不是哪个人独有的,而是人类都有的。
于是,史铁生由对自身困境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
一经如思考,史铁生就发现了人的许多与生俱来的根本困境。
如,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人生来就有欲望,人的欲望无穷然而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产生痛苦,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宇宙无穷无尽,人类不可能穷尽未知,不可能把矛盾认识完,因而就无法彻底根除灾难和痛苦,无法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
困境与生俱来、与生俱存,困境永远困扰着人类,给人的生存带来痛苦,那么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困境呢?史铁生认为,困境是上帝,谁也不能把它消除,因而对待困境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从精神上实现超越,从不断的精神超越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尊严。
生与死对史铁生来说,仿佛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
没有人一出生就考虑怕不怕死的问题,可同时又很少有人能在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坦然的丝毫不去想或生或死的问题。
他用一生的时间对生与死的问题不断地追问和参悟,这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思考本身就很沉重,更何况是关乎生死的话题。
可他早已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变得宽容、坦然,变得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我与地坛》里也常常透着乐天知命的态度。
他跨过了最黑暗最生不如死的那段日子,一切便柳暗花明了。
史铁生是顽强的,他深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抱怨和顾影自怜,而是尽己所能去发挥他的价值,去维护生命的尊严。
那些他在轮椅上完成的文字能给人激励,引人思考,说的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问题;那些在疼痛中写下的文字,看不出怨怒和愤懑,却带着对命运的冷静思索、传递着宽广深厚的情怀,给我们真实的慰藉和激励。
4.史铁生的生命哲学及其意义史铁生痛定思痛之后的思想是睿智的、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
他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他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对他的不公,毅然向它发起挑战。
正如他说:“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
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命运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
”史铁生在苦难的生命体验里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这就是—信心和欲望。
他的生命意识即他的生命哲学。
他用精辟、冷静、清晰、富有哲理的言语概括了生活的道理和生命的意义:“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诚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3] “信心,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时可以领受。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
”这是史铁生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睿智思想的表达,宁静心灵的告白。
这是他对生命和命运解读的结晶,他不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更获得了新生,也为我们讲明了生活的道理和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5.结论时事难料,波诡云谲。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不仅仅是属于文学的,也远远不只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在这个人们经常感到恐慌和无力的年代,内心强大的史铁生带给了我们许多精神的力量。
正如那句颁奖词所说,“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想,不管我们身体健全与否、心智有多成熟,读《我与地坛》,读史铁生,都会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思,这让我们学着去眺望、去窥视、去似是而非的思考,然后更勇敢地爱身边的人、更从容地活好每一天,等待天荒地老,最后完成生命最华丽的旅程。
6.参考文献:[1] 《作家》2009年16期[2]《史铁生作品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3]《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