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

2019-2020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

2019-2020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卷每小题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海拔高度,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次数之和称为历时。

读我国某水文站所测“水位过程线与历时曲线”图,回答(1)~(2)题。

(1)该水文站最有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C.黄土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若在该水文站上游修建一水库后,则历时曲线上的M、N点将()A.M、N同时左移B.M、N同时右移C.M左移,N右移D.M右移,N左移【答案】DC【考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解析】陆地水体的关系特征: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海拔高度,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次数之和称为历时。

【解答】读图可知,该水文站的水位6月份较高,78月下降,之后在升高。

78月份水位较低可能是该地区降水较少造成的,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78月份出现伏旱,降水少一致。

水库能调节河流径流,是河流洪峰出现时间延迟;故若在该水文站上游修建一水库后,则历时曲线上的M点左移,N点将右移。

2.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某年8月,我国西北某片无人干扰的戈壁滩,天气晴好。

如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该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A.1~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2)导致1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A.河流水B.生物水C.地下水D.凝结水(3)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变化的最大可能原因是()A.下渗积累B.温差变小C.蒸发减弱D.蒸腾减弱【答案】ADA【考点】土壤的观察、形成与养护【解析】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的含水量。

含水量的大小与降水量、蒸发量和植被的需水量等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

降水量越小、气温越高、风力越大。

蒸发量越大,土壤湿度越低。

凝结水是指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或清晨,由于地面或地物表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或物体表面的空气温度下降到露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凝结而成的水。

也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蒸汽遇冷形成的水。

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的含水量。

含水量的大小与降水量、蒸发量和植被的需水量等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

降水量越小、气温越高、风力越大。

蒸发量越大,土壤湿度越低。

【解答】由题干可知,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1﹣6时。

10cm深度的土壤,受地表水体的凝结作用的影响较大,中午水量少,早晨与夜晚含水量大。

读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图,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下渗累积。

3. 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湿空气,在日语中称作“山背风”。

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受其影响,水稻减产;而图中山脉以西地区受其影响,水稻丰产,当地人称此风为“宝风”。

如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受“山背风”影响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推测“山背风”盛行的时节有()A.冬至前后B.大寒前后C.立春前后D.夏至前后(2)甲地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有()①气温下降②光照减弱③降水减少④风力减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与乙地“宝风”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效应是()A.雨影效应B.狭管效应C.焚风效应D.温室效应【答案】DAC【考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环流的知识,大气环流主要从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判断。

(2)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因素。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解答】(1)据材料“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受其影响,水稻减产;而图中山脉以西地区受其影响,水稻丰产”可知,“山背风”盛行的时节为水稻生长的时节。

故选D。

(2)背山风为冷湿空气,故受其影响,气温降低,降水变多,光照变少。

故选A。

(3)读图可知,与乙地“宝风”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效应是焚风效应,受地形影响形成。

故选C。

4. 黑河源于祁连山脉北麓,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源头海拔为4828m。

黑河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地区,海拔为1700~5564m,年降水量为300~600mm,出山口径流量为35亿m3,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冻土寒漠带、森林带、高寒草甸带、山地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冰川带等。

如表示意黑河上游地区根据海拔依次测得的各植被类型所对应地区年降水量与蒸散量估算数据(降水量=蒸散量+径流量)。

读表,回答(1)~(3)题。

表中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A.高寒草甸带B.森林带C.冻土寒漠带D.山地草原带表中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最高的植被类型是()A.甲B.乙C.丙D.丁(3)根据表格可推测黑河上游地区()A.缺水状况比较严重B.水汽输入量小于输出量C.涵养水源能力较强D.径流量先减小后变大【答案】BAC【考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解析】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

据材料可知,降水量=蒸散量+径流量,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即径流量:降水量的数值,数值越大,说明转换比例越高。

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又称为地表径流系数,该系数越大,说明该区地表坡度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植被的水土涵养力越低。

黑河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北麓,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部高;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解答】据材料可知,降水量=蒸散量+径流量,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即径流量:降水量的数值,数值越大,说明转换比例越高。

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又称为地表径流系数,该系数越大,说明该区地表坡度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植被的水土涵养力越低。

表中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森林带。

根据公式径流量=降水量﹣蒸散量,并读表可知,甲地的径流量为26.36;乙地径流量为21.28,丙地位﹣0.49,丁地位﹣2.64,因此甲地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最高。

A.黑河上游地区年降水量为300﹣600mm,出山口径流量为35亿m3,缺水状况不严重,故A错误;B.长时期内水汽输入量与输出量大致相当,故B错误;C.黑河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故C正确;D.从表中可以看出,径流量先变大后减小,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

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持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答案】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1、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2、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3、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

4、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解答】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

硬叶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丹霞地貌山顶流水侵蚀为主,沟谷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具体是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

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

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3)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4)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答案】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用。

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