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讲解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讲解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答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

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2、非指导性教学答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3、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4、活动课程答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首先,导向功能。

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再次,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四,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最后,协调功能。

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

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文化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要依据两个重要尺度一是社会需要二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

教育主要依据这两个尺度对文化作出肯定和否定的选择即对符合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成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对违背社会需要又不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及以排斥、弱化或消除其影响。

教育所选择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乃至核心的成分教育把这些文化内容进行组织和重构以受教育者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传递可以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得较多的文化掌握社会文化的主体从而使社会文化体系不致丧失。

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

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

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

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三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达到整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相应的文化使得文化围绕社会的政治、经济一步步协调起来在各方面出现一种越来越和谐的外形二是年轻一代在教育等活动中获得本民族已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知识经验与周围的人共享一种文化并因而获得认同感以同样的社会文化目的结成群体。

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化模式有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它会凭借自身存在的各种自我组织系统是一种很强的文化控制力量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教育传递和传播的社会价值规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文化行为。

教育从社会中心目的出发所传授的价值标准体系深深嵌制着受教育者的言行。

第二学校、班级作为社会群体对文化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在学校及班级生活中学生会逐渐发展起自己的行为尽量为其它人接受。

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控制还表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上。

远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选贤贡士”的制度对受教育者考其德行察其道艺”。

德行” 与道艺”兼优者入选选士”俊士”等劣之者则不得入选。

在这当中就体现了十分明显的文化控制特点。

如果说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是倾向于促进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话那么教育的文化整合、控制功能则是倾向于保持文化的延续和稳定。

这也是教育在其文化功能发挥上的一个明显的悖论”教育对文化是促其行”还是固其步”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来自政治压力其次是文化背景以及教育自身。

就其一般来讲教育因其性质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注重的是文化的整合、控制方面的作用。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不尽相同对此不能一概而论。

从以上对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泛论”中不难看出文化与教育是层层相因、袭袭相连的。

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

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却其内容而且会失却其作用教育就无从谈起。

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了不可思议之物无由存在和发展•3.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

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集体中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4.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三、论述题1.运用课程原理评价新课程改革.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民主,课程内容也从圭寸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

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第二次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

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

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

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2.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

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

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3.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4.教育评价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二、简答题1.简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1、复杂性。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构成班集体的数十名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2、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

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激发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