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

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

濉溪县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5种生物之间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流感病毒②酵母菌③硝化细菌④蓝藻⑤衣藻A.①和②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突变 B.①②③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C.②③④⑤都具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D.①和⑤的遗传物质是DNA2. 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肽链,如下图所示。

下列对新生的4条肽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氧原子数目共减少1 B.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C.肽键数目共减少了8个D.如果新生的4条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上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A~D为四个细胞模式图,对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b c d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只有细胞a,细胞c一定不能发生质壁分离B.作为合成蛋白质场所的结构只分布在细胞a、b、d图代表的生物C.a、b的细胞中含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而c、d的细胞只含有核糖体D.c和d细胞中的基因传递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4.下列属于多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麦芽糖和斐林试剂作用呈现砖红色沉淀B.脂质和苏丹Ⅲ作用呈现橘黄色C .所有蛋白质或多肽都必须水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消化道吸收D .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5.水溶性染色剂 PI ,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

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 PI 中,仅有死亡细胞的细胞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

但将 PI 注射到活细胞后,该细胞核会着色。

利用 PI 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A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B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C .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 PID .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 PI 的进入 6.下列关于生物膜透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能够自由透过高尔基体膜B .细胞质中合成的光合作用相关蛋白须通过内质网输入叶绿体C .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对葡萄糖具有选择透过性D .细胞外高浓度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7.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B .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C .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8.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膜上、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B .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 2O 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C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D .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有关9.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既非营养物质,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下列关于不同信号分子的概述,正确的是膜 蛋白 分泌 蛋白 溶酶体 蛋白细胞膜A .生物体内的信号分子不一定都是大分子化合物B .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都位于细胞膜上C .信号分子必须通过血液或组织液的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D .酶也属于信号分子,该物质能使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顺利进行10.酶A 、B 、C 是大肠杆菌的三种酶,每种酶只能催化下列反应链中的一个步骤,其中任意一种酶的缺失均能导致该菌因缺少化合物丁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现有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在添加不同化合物的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下表:突变体a (酶A 缺陷)突变体b (酶B 缺陷) 突变体c (酶C 缺陷)化合物乙 不生长 不生长 生长 化合物丙不生长生长生长由上可知:酶A 、B 、C 在该反应链中的作用顺序依次是 A .酶A 、酶B 、酶C B .酶A 、酶C 、酶B C .酶B 、酶C 、酶A D .酶C 、酶B 、酶A11.子的萌发过程需要大量酶参与,研究发现酶的来源有两条途经,一是由干种子中的酶活化而来,二是萌发时重新合成。

新的RNA 在吸水后12h 开始合成,而蛋白质合成在种子吸水后15-20min 便可开始。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有些RNA 、酶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B .新的RNA 、酶的合成过程需要水的参与C .干种子含自由水很少,因而酶都没有活性D .吸水12h 内,种子合成新蛋白无RNA 参与12.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做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B .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 D .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13.处于平静状态和剧烈运动状态下的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葡萄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CO 2摩尔数与消耗的O 2摩尔数的比值分别是多少;氧气充足和不足情况下,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过程化合物甲 化合物乙 化合物丙 化合物丁酶 酶 酶变 突 体添加物中产生的S1 S2S4S3 BO ACDEFCO2吸收量光强CO2摩尔数与消耗的O2摩尔数的比值分别是多少A.等于1、小于1 等于1、大于1 B.等于1、大于1 等于1、小于1C.小于1、小于1 等于1、等于1 D.等于1、等于1 等于1、大于114.下列关于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ATP、脱氧核苷酸、核糖体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②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③酶、激素、ATP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④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⑤叶肉细胞内的[H]都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A.①⑤B.①④C.③⑤D.①②15.某研究小组在温室大棚内测得某植株体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时,光照强度与CO2吸收量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B为光补偿点,D为光饱和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CD段、DE段分别表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B.植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总量= S1+S2+S4,实际光合作用吸收CO2的总量= S2+S 3+S4C .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D.当适当提高大棚内的CO2浓度时,B点将向右移,D点将向左移16.若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如图A、B、C、D,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A.B.C.D.17.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试剂和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B.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用碘液检验,37℃组颜色最深,0℃和100℃组颜色最浅C.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的染色D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和卡尔文的小球藻实验均应用了同位素标记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吸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B .ATP 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D .中心体参与郁金香根尖分生区细胞增殖时纺锤体的形成19.将马铃薯块切成两半,各在其上挖个凹穴,穴内外分别放两种溶液,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0.3 g/mL的蔗糖溶液,液面一样高。

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是蔗糖溶液,b 是清水 B .a 是清水,b 是蔗糖溶液 C .甲中c 处细胞吸水 D .乙中c 处细胞失水20.图中甲表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中M和N 代表两种气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不考虑无氧呼吸)甲 乙A .乙图中的m 3或n 3或m 2或n 2可表示植物照光时的净光合量B .在甲图中的a 点时,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 3、m 4、n 3、n 4C .在甲图中c 点时,乙图中不存在的过程是m 2、m 3、n 2、n 3D .甲图中e 点以后,乙图中n 4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m 3值太低 选择题答案填写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CO 2吸收量光照强度 dec b0 am 2 m 3m 1 Mm 4n 1 N n 4n 2 n 3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为了研究细胞核是否为活细胞必须,一位生物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研究了100个细胞,把每个细胞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没有细胞核。

所有的细胞都放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培养。

他得到下面的实验数据:(1)如果你是这位科学家,你如何解释上述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有人质疑这位科学家,要求他对细胞有核部分的死亡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请你替他做出解释:(3)大多数浆细胞寿命只有3天左右,我们称之为短命浆细胞。

这些细胞也有细胞核,但寿命也很短,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22.洗衣粉是生活的必需用品,某实验小组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

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

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组别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清除血渍时间/min 67 66 88 52 51 83 36 34 77 11 12 68 911 67清除油渍时间/min93 78 95 87 63 91 82 46 85 75 27 77 69 868(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 。

(3)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

(4)如果甲、乙和丙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12-* (5)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不适宜洗涤下列哪些衣料( )120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⑤涤纶织品 ⑥锦纶织品(6)该加酶洗衣粉用后要彻底洗手,其主要原因是 。

23.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二的结果分别用图中的(1)(2)表示.请椐图回答问题:(1)图(1)中a 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 点的主要原因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