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前三单元知识归纳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②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处女作《冬青树》,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芸窗夜读》等。
短篇小说集《烛心》、《城南旧事》等。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③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夜莺》等。
④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⑤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确凿záo菜畦qí积攒zǎn攒一起cuán收敛liǎn 脑髓nǎo sui 第三声鉴赏jiàn蝉蜕tuì骊歌lí花圃pǔ 木屐jī环谒yè淹没mO第四声讪笑shàn 嫉妒jì第二声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鸡毛掸子dǎn来势汹汹xiōng恭恭敬敬gōng兴高采烈liè荒草萋萋qī泯然众人mǐn阳光普照pǔ 不期而遇qī3、课文内容把握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前后两部分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新鲜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②《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插叙手法,通过回忆父亲逼“我”上学,到学校给“我”送衣服,爱花,鼓励“我”独自去寄钱等往事,刻画了一个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急切的期盼:希望女儿尽快的坚强成熟起来,而“我”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已不再是小孩子”。
③《丑小鸭》通过讲述一只处处受排挤、受打击的丑小鸭,因为梦想,不沉沦,始终不屈的奋斗,最终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告诉人们:只要信念坚定,坚持自己美丽的梦想,并且坚持不懈的奋斗,你我都能实现这个梦想,成为一只“天鹅”。
实质上是教育人意志要坚强,要有美的追求和向往。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对一位少女真诚的劝慰,表达了诗人相信未来定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这里抒情诗。
⑤《未选择的路》同样是一首这里抒情诗,表明了诗人不畏辛劳的追求事业的人生态度;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
⑥《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天资聪明不足为奇,没有后天的教育和勤奋学习,“天资聪明”的人也只能成为众人。
二、《伤仲永》知识点提示:(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完成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比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承受14、伤仲永哀伤、叹息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即书诗四句写22、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二)翻译下列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地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三)回答下列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练习说明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王子(王安石自称)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也(是天生的)。
其(他的)受之天(天赋)也(不译),贤(超过,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高远)矣。
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常人),则(是因为)其受于人(后天的教育)者(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也。
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才能)也,不受之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且(尚且)为(成为)众人(常人);今(现在)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常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众人就停止了吗,意思说连众人也不如)?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生的。
他的天赋,超过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有天资,像这样的才能,不进行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
今天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常人,又不进行后天教育,恐怕边常人也不如吧!)道理: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
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
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文言文阅读练习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的正确解释是:()父异焉并自为其名问焉还自扬州A.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不同。
B.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不同。
C.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相同。
D.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相同。
3.完全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仲永所写的第一首诗的主题就是要孝敬父母,接受族长指导。
B.仲永写的第一首诗只是给乡里的一位秀才看了一下。
C.仲永开始所写的诗,其文才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D.作者第一次看到方仲永是在祖父家回来后,那时方仲永已十二三岁,所作的诗已不如从前。
4.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参考答案:1、曾经认识写下团结此完成以……为宾客通“攀”:牵、引2、A3、C4、父利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二单元知识整合导学案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②《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⑤《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 屏píng障哺bǔ育踱duo第二声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气氛fēn 只有第一声崎qí岖qū阻抑yì一泻xi è万里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镐gǎo头污秽huì默契qì机杼zhù可kè汗hán鞍ān鞯jiān 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o 第四声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