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的国外现状

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的国外现状


1980 年 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渗透渠、渗透管、渗透井、 可渗透路面、雨水调节池和绿地等各种雨水渗透设施得到迅速 发展。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屋后。 1992 年 颁布《第 2 代城市地下水总体规划》,规定:新建和修建 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正式将雨水渗 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同时,将传统和功能单一的雨水调节池,发展成集景观、 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居民休闲和娱乐场所等为一体 的多功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即“微型水库”。
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的国外现状
雨水收集与利用早已在国际上得到重视。经多年发展,德 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雨水的收集与利用都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进行了长 期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已经开发出较成熟的雨水收集 回用技术。国内目前对于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国外相比,仍 有一定差距。 下面以日本,美国,德国为例,分别介绍该国雨水利用的 特色和现状。
最后是,雨水回用系统。
没有渗透的雨水则进入蓄积池或人工湿地,可作为水 景,也可用于生活和生产的补充水源,如绿化浇灌、冲厕、 洗衣冲车、冷却循环。
德国汉诺威德意志银行屋顶绿化
美国——雨水生态处置技术理念
美国推行的雨水生态处置技术理念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最佳管理措施(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简称 BMPs) ;第二阶段是更为严格的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 概括地说,美国的雨水生态处置技术理念是以提高天然 入渗能力为宗旨,通过工程和非工程(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 法,进行雨水的收集、控制和处理,雨水的利用主要是下渗补 充地下水。 其强调雨水是一种资源而非废物,不能任意直接排放; 强调源头控制和自然与生态措施;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的开 发和应用;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 生态设计,使得雨水利用与生态环境、景观完美结合。
首先是,雨水屋顶花园系统。
其次是,雨水净化系统。
德国在雨水口都要设截污挂篮,以截留树叶、烟头、生活垃圾 等污染物,甚至挂篮内放置吸油介质,吸收泄露的各种油类,减少 对江河湖泊的污染。
再次是,雨水渗透系统。
小区内设置植被浅沟系统,地面铺装采用透水空设施覆盖,雨水 通过植被浅沟、透水地砖和透空设施时可以入渗地下,并减 少地表径流;而道路雨水则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沿途的多个蓄 水池继续入渗补充地下水。
日本——多功能调蓄设施
日本是在城市中开展雨水资源化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 其收集且处理后的雨水主要用于喷洒路面、冲洗厕所、浇灌草 坪、洗车、消防以及发生灾害时的应急使用等,深度处理后也 供居民生活使用。
1963年 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蓄洪池大多建在地 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 如在蓄洪池内修建运动场,平时用作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
德国——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德国是欧洲极力主张广泛进行雨水利用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 上雨水收集利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德国在小区建设过程中纳入了自屋顶收集至雨水净化回用为 一体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并与太阳能、风能利用结合起来,建 设集成化和综合化程度很高的生态建筑和生态小区。 通过屋顶花园进行雨水预处理,既可以调节建筑温度、减轻城 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环境,又可以削减暴雨径流量、控制非点源 污染。德国的花园屋顶占新建屋顶的 40%。
雨水花园(典型 LID 技术) 一种在低洼区域种有灌木、花草树木等植物的工程设施。由 具有预处理作用的植被缓冲带、蓄水区、有机覆盖层、种植 土层、植物、地下排水暗管组成,并设有紧急溢流装置,有 时还可设置一贮水池。主要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净化雨水, 将雨水暂时滞留后慢慢渗入土壤来减少径流量和污染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