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白体诗人: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指以杨亿、钱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
这种诗歌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饬、典丽的艺术特特征。
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君群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等。
他们继承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创作的许多写景抒情小诗,描写湖光山色和闲适生活。
这些小诗注重艺术的链炼,雅丽精绝,深得唐人风味,有时还深有禅意,颇似王维,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
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文学的影响,但四人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如黄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自己的词学著作《词论》中提出来的著名理论,强调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作规律,尤重词的音乐性,对词的创作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
词作描写细腻,风格清疏淡雅,语言清新雅活,善于融口语入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中期四位着名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
其中中以陆游为代表。
他们从江西诗派的氛国中冲决而起,初步克服了江西诗风的流弊,另辟蹊行,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
其词内容丰富,艺术上驰骋自家,转益多师,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
他以散文句法入词,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苏辛词派:北宋的苏轼,直开来词中的蒙放词派。
南宋爱国词人辛奔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展现英雄抱负,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与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摩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堵家的词风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磷、悲凉感愤的苏率词派.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
由于四人的字号中均有”灵”字,诗风极为相似。
他们学习贾岛、姚合,诗风清苦冷僻,刻画太甚而流于纤巧,但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在文学史上可谓功过参半。
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流派。
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流转江湖,相互唱和,无形中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等书。
后人以集内诗味皆相似,故称之江湖诗减。
江湖诗人中刘克庄、戴复古成就较为突出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调较自由, 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诗,宋词并称。
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把“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调,故又称“北曲”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使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说话有四家: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其中以“小说”和“讲史”两家最重要,影响也大。
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简答或论述题讨论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史发展的贡献1.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2.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3.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变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eg.《望海潮》4.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5.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eg.《定风波》《满江红》6.柳永善于巧妙地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创造出独特的结构方式eg.《八声甘州》7.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而且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eg.《鹤冲天》《秋声赋》的审美特征及地位1.沿袭写秋这一传统,但写的却不是秋色秋景,而是看不见,摸不着,既无形又无色的2.铺写物象,是《秋》对赋体文学咏物传志的继承;而凭虚构象,传神写照,富于神韵,是欧阳修对赋体文字体物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3.《秋》遥承古赋设为问答的传统体制,又采用散文的手法和句式,正式确立文赋的完整形式,具有创新的审美特征。
4.《秋》正是欧阳修大力推行诗文革新运动在赋体文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
司马相如将汉赋推向顶峰之后,赋的创作便形成模仿因袭的不良风气。
这篇对受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则以其崭新的体式美作出了卓越的创新与变革。
试谈欧阳修词艺术多样化的特点1.两种风格,一是深娩含蓄,一是清新疏隽2.把坎坷仕途的人生感受寄寓于词中,在题材和格调方面较晏殊有所拓展,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更多的创造性3.欧词中,情词艳曲占的北例较大,他的一些情词,将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表现生活的某一片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多情女于形象。
4.欧阳修的艳曲,体现了其词创作的另一种现象, 即写离别相思.男女恋情时,比较通俗泼辣和直露5.综观欧阳修词,既有土大夫文学“雅”的一面,反映宦途风波和地方风情,也有吸收文学风味,写女子相思和艳情的随“俗”一面,艺术风格多样化简述王安石罢相前后诗歌的题材与风格的不同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罢相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咏史诗写得最好,抒发政治感情。
后期诗歌虽然表明诗风并没有忘却政治,有着“总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的倔强风骨,但诗歌创作已发生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
壮年时代的豪放雄起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惊觉,雅丽低回。
大体来说,风格较前期内敛得多,往往寓悲壮于闲淡,体现出深婉不迫之趣,同时,在形式上也日趋精致工巧,尤以写景抒情的七绝著称于世。
苏轼的散文特征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深的纵横家习气,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 <贾谊论》,《留侯论》) ;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比史论和政论更具美文的性质(《日喻》)2.叙事、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文。
《石钟山记》3.笔记小品。
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前赤壁赋》审美特征1.“以文为赋”《前赤壁赋》既保留传绕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同的又吸取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自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束埔。
骈散结合,句式有长有短。
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诱辟理念.2.“情、景、理”融合。
景有明月.江水、秋风:情有悲伤、欢乐,时而泛丹,和酒而歌; 时而’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而揪然发问,畅谈哲理。
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行云流水,意趣横生, 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渲染箫声的幽咽哀绝:“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者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苏轼的诗特征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1政治诗——关心民生疾苦,遭责贪鄙官史,关心国家命运《吴中田妇叹》、《落支叹》、《山村五绝》2理趣诗——对人生的思考,对事物的卓见,饶有趣味,优美动人《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琴诗》3.写景抒怀遣兴诗——景色优美,气象博大,奔放流畅,表现诗人乐既旷达的情怀二.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比喻,用典,对仗,想象等艺术技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游金山寺》《东坡》,《大月二十日夜渡海》《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刚柔并济的风格苏主张诗风意收并蓄,使阳刚之公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词的特征及表现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苏文和苏诗。
苏继柳永后,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词的发展方向。
一.苏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二.对词境的开拓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诗歌可以来达的题材皆可入词开豪放之风1.用词来抒豪情写性情词至东坡,其体始尊。
至比,同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确认。
《江城子》2用词表现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定风波》(刀漠听算林打时声)(随缘任仕,旷达乐观)、《水调歌头》3用词来歌咏自然并融入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沉的历史感慨与人生感慨)4用词来驾农村风物《浣溪沙》五首5.苏词也有传统的婉约一面三、以诗为词的手法“以诗为词“是苏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运用题序和典故1.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eg.《水调歌头》小序2.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eg.《江城子》孙权射虎,魏两与冯唐故事3.本质上,苏“以诗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博,把词从音乐的阶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四、苏词风格多样性苏词现存362首。
大部分词风与传统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作品奔放家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从文学史范围来说,有两点:苏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苏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审美范式李清照作品前后期特征李清照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写其悠闲生活如《如梦令》(昨夜雨疏)、《点绛唇》、《醉花阴》(薄雾浓云)、《一剪梅》(红藕看残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喜受,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2.后期家破人亡受尽劫难,以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求伤的生死感歌,这类词备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风格凄凉压抑,词境灰冷凝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来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等陆游诗歌特点:1.在诗歌风格上返求雄辉豪健.气努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兼熔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陆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